科学认识 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
科学认识 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今日起正式实施。食品添加剂究竟是“魔法调料”还是“健康杀手”?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食品的成分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酿酒用酵母中的转化酶(蔗糖酶)就是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用酶制剂;2000多年前用“卤水”点豆腐,实质上卤水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凝固剂。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可以采用化学合成、生物发酵或者天然提取等方法生产制造。全球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数量约15000种,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多种,按功能分为22个类别,常见的有抗氧化剂、膨松剂、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食品用香料等。
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
-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 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 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 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如在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以延迟或阻碍油脂氧化;在糖果中添加着色剂,以赋予其良好的色泽。
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物
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了一系列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制度:
- 上市前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 生产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实行生产许可制度;
- 使用时建立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制定涵盖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产品要求、生产规范、标签标识、检验方法等在内的700余项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此外,还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及使用要求和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剂的进出口管理制度等。
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食品添加剂在合法使用情况下是安全的。迄今为止,我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起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两超一非”的违法行为,才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令禁止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是完全不同的,消费者不必刻意回避食品添加剂,应科学理性看待。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食品配料表越简短、成分越少的食品就越好。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完全准确,甚至有可能误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认知。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营养需求,功能性成分同样会增加配料表的长度。新型食品成分和加工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科学配方可以实现特定的营养补充,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天然成分。比如,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了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成分,以支持婴儿的成长;低糖、低盐食品专为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设计,使用代糖或代盐帮助控制血糖或血压;植物基蛋白则为素食者或追求环保的人士提供蛋白质来源。如果仅仅因为追求“天然”或配料表简短,而忽视这些功能性成分的价值,可能会不利于个人的营养均衡。
近年来,消费者对干净配料表的追求,使得不少食品加工企业不断探索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更加健康的配料,生产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更为健康的产品。例如,为了响应消费者对低糖或无糖食品的需求,许多品牌开始使用天然甜味剂,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取代传统的蔗糖或人工代糖(如阿斯巴甜)。有的企业开始探索使用天然防腐剂,如柠檬酸、葡萄糖酸内酯等,不仅具有防腐作用,还能调节酸度或增强风味。一些品牌选择了天然来源的增稠剂,如明胶、琼脂、果胶等,来替代人工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成分安全还能为产品带来更好的口感。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了对添加剂的需求,同时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