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幽门螺旋杆菌,从餐桌开始!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从餐桌开始!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人群感染率接近50%,儿童感染率更是高达40%。这种常见的胃部细菌,不仅可能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还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在家庭成员间传播。因此,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要从餐桌卫生做起,从家庭防护入手。
餐桌上的隐患:幽门螺旋杆菌如何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螺旋形,主要寄生于胃部。它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但能在强酸性的胃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已知唯一能长期定植于人体胃内的细菌。
家庭聚餐时,大家一起共用餐具,互相夹菜,甚至嚼饭喂孩子,都会给它创造传播的机会。此外,如果家里有人不注意卫生,上完厕所后不洗手,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潜伏在卫生间某个角落,伺机附着到你的手上,如果再直接用手拿东西吃,那就可能再次感染。
预防从餐桌开始:这些细节要注意!
使用公筷公勺: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避免唾液交换,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特别是有小朋友的家庭,大人和小朋友的餐具要分开使用。
分餐制:有条件的可以实行分餐制,每个人有自己的餐盘,避免共同进餐时的餐具接触。
餐具卫生:餐具要定期消毒,可以使用高温消毒的方式。竹制和木制筷子建议每三到六个月更换一次,因为长时间使用后,筷子表面的裂痕和凹槽容易藏污纳垢,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旋杆菌经粪-口途径传播。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经常更换牙具、口杯、水杯,不要混用,并且应经常蒸煮消毒。
家庭防护:这些习惯要养成!
健康饮食习惯:避免高盐饮食,减少腌制食品、熏制食品、加工肉类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蔬菜摄入量不少于300g,新鲜水果摄入量200~350g。适量摄入富含萝卜硫素的食物(如西兰花、菜花等)、莓果类水果、富含白藜芦醇的食物(如葡萄、桑葚等)、富含乳铁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酸奶等)。
避免不良习惯:不要嚼饭喂孩子,不要口对口亲吻孩子,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
定期检查:与孩子亲密接触的成人,包括家长、保姆、亲戚等,每年做常规体检时,需要检查幽门螺旋杆菌。特别是家中存在胃癌家族史、或者患有消化道溃疡、经常出现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的成员。
真实案例:8岁男孩的感染教训
近日,8岁的洋洋(化名)家人发现,以前胃口很好的洋洋食欲变差,出现了挑食,有时还说肚子痛。因为洋洋爸爸最近体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正在接受治疗,于是妈妈想赶紧也带洋洋去医院检查一下。
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消化内镜中心,洋洋在家人陪同下进行了呼气试验,结果也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妈妈顿时慌了神,“医生,这么小也会感染幽门吗,他是否需要跟爸爸一样接受药物治疗?”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张为民认为,其实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儿童都必须根除治疗,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如有以下这几种情况:1.消化性溃疡;2.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即:胃MALT淋巴瘤);3.慢性胃炎;4.不明原因或难治性缺铁性贫血;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计划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反复恶心、呕吐、腹胀的症状,可以考虑为儿童做根除治疗。而洋洋未达到这几种情况,尚不用接受药物等治疗。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家庭内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儿童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家庭成员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家庭内部的预防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结语:预防胜于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从餐桌卫生到个人习惯,从饮食调整到定期检查,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家人的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共同守护家人的健康,远离幽门螺旋杆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