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为“海上大熊猫”打造安居之所
厦门:为“海上大熊猫”打造安居之所
2024年11月的一个清晨,厦门西海域迎来了一位熟悉的“客人”——编号为“乐宝”的中华白海豚。这是它在被成功救助并放归后,时隔40多天再次出现在这片熟悉的海域。这一幕,不仅让现场的科研人员欣喜不已,更见证了厦门在保护中华白海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海上大熊猫”的厦门家园
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对水质环境极为敏感。厦门湾作为其重要栖息地之一,近年来频频出现白海豚的身影,这背后凝聚着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
全方位保护体系
为给中华白海豚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厦门建立了总面积达7588公顷的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不仅涵盖了白海豚的主要活动区域,还整合了厦门文昌鱼和白鹭的保护资源,形成全方位的生态保护网络。
在工程建设方面,厦门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存需求。以厦金大桥项目为例,为减少对白海豚的影响,项目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设置双层防污帘防止疏浚物扩散,优化运输路线避免污染,采用“软启动”方式降低水下噪音。这些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白海豚,也为其他海洋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修复与公众参与
厦门还大力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累计修复面积达404公顷。修复后的区域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增加2.4倍,生物量显著提升。这些生态改善措施为白海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
公众参与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厦门成立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和救护联盟,成功实施了多起白海豚救助行动。2024年9月,泉厦两地协同救助并放归中华白海豚“乐宝”,开创了全国首例成功救助放归的先河。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厦门在海洋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也体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文化认同与未来展望
在厦门,白海豚不仅是一种受保护的动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闽南渔民尊称其为“妈祖鱼”,将其视为海上平安的象征。这种深厚的文化情感,为白海豚保护工作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
厦门在保护中华白海豚方面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未来,厦门将继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为白海豚及其他海洋生物创造更加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厦门也将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提升全民保护意识,让“人海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厦门这片美丽的海湾,将成为越来越多“乐宝”们的安居之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将在这里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