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烧卖:航头镇的非遗美味
下沙烧卖:航头镇的非遗美味
下沙烧卖,这道起源于明代的传统美食,如今已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承载着上海浦东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历史渊源:从民间小吃到非遗瑰宝
据《南汇县志》《民俗上海》《鹤沙文化》等记载,下沙烧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当时,朝廷在今浦东航头镇下沙社区(古称鹤沙镇)建盐场并设盐监署,下沙逐渐形成了经济繁荣的局面,但也引来了倭寇的觊觎。
倭寇侵扰浦东乡里,当朝便派军队到下沙抗倭,深受百姓拥戴。由于平倭大军人多,乡人们和粉捏皮,剁肉拌馅,当时恰逢新笋出土,便用竹笋和肉做馅,包了馄饨不像馄饨,饺子不像饺子的点心上笼蒸熟。新出笼的美味点心深得将士们喜爱,有人问这是什么点心,当地人颇为风趣地回答:“边烧边卖。”“烧卖”由此得名。
独特工艺: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
下沙烧卖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其皮采用烫面工艺,先用开水和面形成半熟面团,再加入冷水增加成型能力。面团用特制的稍美棰擀开,擀出的皮薄而不平,四边如同花边。
馅料则以新鲜夹心猪肉和竹笋为主。猪肉需将瘦肉和肥肉分开剁碎,再按一定比例拌匀,加入竹笋丁增加口感。面皮擀得薄如纸,包裹着鲜美的肉馅,捏成小福袋的形状就可以上锅啦!
文化传承:非遗瑰宝的现代新生
2008年,下沙烧卖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传统美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和保护。在航头镇的大力扶持下,下沙烧卖从民间小吃变身为知名非遗美食。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航头镇开设了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授班,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同时,还举办各类文艺创作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下沙烧卖的文化魅力。
结语:舌尖上的文化记忆
下沙烧卖,这道承载着上海历史与文化的点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传承和记忆。它见证了上海浦东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当地人的智慧与匠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沙烧卖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在人们的舌尖上绽放光彩,讲述着属于它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