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文化:一封家书万两金
侨批文化:一封家书万两金
侨批,这二字承载着潮汕华侨百年的家国情怀。作为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侨批见证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历程,也记录了潮汕地区的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潮汕史》的出版和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侨批文化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让我们一起探寻侨批文化的前世今生,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遗产。
侨批:一封家书万两金
侨批,又称“番批”或“银信”,是潮汕华侨与家乡亲人联系的重要方式。它始于19世纪中叶,盛行于20世纪初至70年代,是海外侨胞寄给国内眷属的信件和汇款凭证的合称。在那个金融邮政机构尚不完善的年代,“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应运而生。
侨批的批封与今天的普通信封大小相似,居中为一红色长条。红条上用毛笔写着收信人姓名,右侧是收信人地址,左下是寄信人地址、姓名,左上则注明了汇款的币种和数额。一封侨批往往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例如,“人在银二”这样简单的字句,既向家人报平安,又告知所寄回的钱款金额。
侨批与潮汕社会经济
侨批不仅是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纽带,更是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统计,1931年后,有40%至50%的潮汕家庭是靠侨批生活的,因此潮汕有“食侨批”“食番批”的说法。侨批在潮汕地区起到了赡养眷属、投资兴业、公益慈善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汕头的经济发展。
侨批文化与汕头开埠密切相关。1860年汕头开埠后,海外移民规模渐大,海上贸易繁荣,侨批文化也随之兴起。侨批不仅是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纽带,更是潮汕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通过研究侨批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潮汕地区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生活变迁。
侨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汕头市建立了全国首家侨批文物馆。自2001年开馆以来,它为大众了解老一辈潮汕侨胞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馆内展出的侨批文物,每一封都凝聚着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
近年来,侨批文化的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汕头市档案馆馆藏侨批原件已达8.6万封,并完成了数字化处理。社会各界纷纷加入侨批保护行列,不少民间收藏家捐赠侨批文物,许多批局经营者后代也主动寻找遗存文物。据统计,自2020年10月以来,汕头市档案馆相继接收了侨批经营者后人、民间侨批收藏家捐赠的侨批原件、相关文物、批局工作设备、侨批总包封、华侨银行汇款票据等实物物件。其中,汕头市荣誉市民马娅、麦琳琳遵循麦保尔遗愿,先后两次向汕头无偿捐赠侨批达4.8万余封。
侨批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深入。2024年10月,“侨批、华侨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办。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侨批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强调侨批承载着厚重的华侨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是海外侨胞为家乡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做贡献的重要体现。
侨批文化的时代意义
侨批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华侨的诚信精神、家国情怀和文化传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侨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汕头市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侨批档案抢救修复,加强侨批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对3万件破损较严重的侨批原件进行了抢救修复,将新增加的侨批档案近5万件纳入“侨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取著录。目前,全部馆藏侨批已完成了数字化处理,整个数据库共有侨批档案数字化副本约14万件。
侨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2023年,汕头“侨批出海计划”外宣项目入选“2023‘一带一路’建设案例”。汕头市政府新闻办联动侨务、档案馆、外宣媒体,充分发挥侨乡文化、潮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侨批为载体,开展“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侨批叙乡情——侨宣讲”“丝路来信——全球同写平安批”等主题外宣活动,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侨”文化传播品牌,促成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对外交流,彰显了新时代侨乡汕头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风采。
侨批文化承载着华侨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统,是潮汕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见证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历程,也记录了潮汕地区的社会发展。在新时代,侨批文化正以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继续发挥着连接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情感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