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鲜为人知的是,民国时代也有四公子,他们叱咤风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鲜为人知的是,民国时代也有四公子,他们叱咤风云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J7SEHV0556B2DH.html

在中国历史上,"四公子"这一称号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指的是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到了明末,桐城方以智、如皋冒辟疆、宜兴陈定生和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清代又有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和丁惠康被称为四公子。鲜为人知的是,民国时代也有四位公子,他们分别是:叱咤风云的张学良,袁世凯的次子袁寒云,溥仪的堂兄溥侗,以及张镇芳之子张伯驹。

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中的文艺通才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中的一位文艺通才。他的父亲出身进士,后任高官显宦。张伯驹生长于这样的家庭,也从两方面接受影响:一是家学渊源,打下古文学基础;二是仕宦荣华富贵的诱惑。他曾投笔从戎想有所作为,后来看到父亲官场失意,他又退出军界,到他父亲任董事长的盐业银行任常务理事。

从他的出生经历来看,身处顺境,坐拥巨资,很容易流于纨绔子弟的邪路。古往今来,凡是在逆境中依靠个人奋斗取得事业上成就的固然可贵,而张伯驹以其优异文化素质察赋,在顺境中力求上进,终于跻身文学艺术家行列,更显得难能可贵。

溥侗是具有多方面文学艺术才华的人,兼擅京、昆各个行当演唱和伴奏,通晓词章音律,还是文物鉴赏家,解放初辞世。本文传主张伯驹也于1982年作古。民国四公子硕果仅存的只有健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了。

我所认识的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他的父亲出身进士,后任高官显宦。伯驹生长于这样的家庭,也从两方面接受影响,一是家学渊源,打下古文学基础;二是仕迩荣华富贵的诱惑,他曾投笔从戎想有所作为,后来看到父亲官场失意,他又退出军界,到他父亲任董事长的盐业银行任常务理事。

从他的出生经历来看,身处顺境,坐拥巨资.很容易流于纨绔子弟的邪路。古往今来,凡是在逆境中依靠个人奋斗取得事业上成就的固然可贵,而伯驹以其优异文化素质察赋,在顺境中力求上进,终于跻身文学艺术家行列,更显得难能可贵。

他是文物收藏家、鉴赏家.词人、诗人、书法家.戏曲家。50年代初,叶恭绰老介绍,我才认识伯驹先生,他瘦高个子,布衣布鞋,说话声音有些沙哑。那时他已在北京定居,寓所在后海西河沿20号。面临碧波荡漾的北海,岸边垂柳成行,十分幽静。

进得门来,是一所花木扶疏的园子,在开阔的园子里,有山石。在北京古老的建筑群中,很少见到这样大的园子,使人仿佛来到苏州古老的园林人家。这是砖木结构的住宅,青砖青瓦、和门前园中的山石花木对照,更显得古朴和谐。

室内陈设是简朴的,我虽知道主人爱好琴棋书画,这里是书香人家,但是他藏而不露。谈得兴浓时,他打开柜子、取出几件古代名家书画来,使人顿时眼睛一亮。他收藏的文物不仅质量高,而且丰富,我开了眼界,也不禁惊奇。当主人谈起收藏的经历,才知道其中有些珍品凝聚着他无数心血。这本是私入搜求"雅玩”自娱的、当他迎来共和国太平盛世,就把稀世珍品献给国家,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爱心。

中国传世最古老的书法,是西晋陆机的《平复贴》.最古老的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它们都是他收藏的国宝。有些收藏家想搜求古文物,当作商品待价而沽。伯驹收藏的动机和这些收藏家却有天渊之别,首先他想的是.艺术珍品不能任其散失或流落海外,否则将成为终生遗恨,对不起子孙后代。

就说《游春图》,他发现后,卖主要价很高,几经磋商,议定价款黄金240两。他急于得手,就把住房变卖,得价款220两黄金,仍缺 20两黄金向友人商借凑齐,把画买下。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张群,听说伯驹买下《游春图》,亲自赶到北平会见伯驹要求转让,愿出四五百两黄金作为画款.伯驹表示不能割爱予以谢绝。

陆机手迹《平复贴》原由溥心畲收藏,“七七"事变第二年除夕前两天,伯驹从天津回北平过春节,车上和傅沅叔(增湘)相遇。傅系清末翰林,曾任直隶提学使,民国初年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和伯驹是忘年交。博告张,溥心畲老母新近病故,需歉料理后事,有意将《平复贴》脱手作丧葬费用。

伯驹就请傅先生作中间人,经协商以32000元将《平复贴)买下。除夕之夜,伯驹与沅叔守岁,一道观赏陆机传世的书法真迹,欢度良宵。沅叔逝世,伯驹撰挽联悼念亡友,上联即记此事:“万家爆竹夜,坐十二重屏华堂,犹忆同观平复贴;十里杏花天,逢两三点雨寒食,不堪重.上倚云亭。陆机书法名重时,遇害后,传世手迹,仅剩下《平复贴》。

从隋唐到清末,一直珍藏在帝王家。辛亥革命后,这一稀世珍品流出清官,被溥心畲所得,如果不是售与伯驹珍藏,它将是什么结局是很难说的。

大约10年前,伯驹先生撰文寄我,其中提到《平复贴》两件事:“捎客白坚甫谓余白,如愿出让日人,可得价30万元。余以为保护中国文物非为牟利,拒之。”又--事是写他由北平逃难到陕西的经历:“北京沦陷,余蛰居4载,后偕室人潘素入秦,《平复贴)藏衣被中,乱离跋涉,未尝去身。"文字简明扼要,于平淡中流露出此老爱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拳拳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