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八大习俗:从贴春联到放鞭炮,传统年俗的文化内涵
春节八大习俗:从贴春联到放鞭炮,传统年俗的文化内涵
上古时代,人们以岁星运行规律来标记时间,“岁” 即为 “年”。彼时新年曾专指干支历的 “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春,正月节;立字解见冬。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之时,万物复苏,阳气回升,象征着新轮回的开启。古人深信天地神灵主宰万物,在岁首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天地与祖先的敬畏感恩,这便是春节的雏形。后来随着历法的演变,新年逐渐固定为农历正月初一。
历经岁月的沉淀,春节的庆祝活动愈发丰富多样。先秦至汉代,除祭祀外,燃放爆竹、挂红灯笼、贴春联等习俗相继出现,《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些活动旨在驱邪避害,迎接吉祥。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除夕守岁、拜年送福、舞龙舞狮等活动成为春节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墨客也留下诸多佳作。明清时期,春节活动更加规范化、仪式化,皇宫有盛大朝贺,民间有庙会、社火等娱乐,饮食文化也日益丰富,饺子、年糕、元宵等成为春节象征。
春节期间,各地民风民俗精彩纷呈。除夕之夜,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寓意辞旧迎新。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此外,还有贴春联、挂灯笼、剪窗花等习俗,用鲜艳色彩装点房屋,增添喜庆气氛;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年了,这“8大习俗、8大禁忌”要记牢,遵循传统,为家人祈福。
“8大习俗”
1: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古人认为桃木能驱邪,便在桃木板上刻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旁以镇邪驱鬼。后来演变成在红纸上书写吉祥话语,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贴春联寓意着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用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文字,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祈愿,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
2:挂灯笼。灯笼,是团圆和喜庆的象征。过年挂灯笼的习俗由来已久,红色的灯笼在夜色中熠熠生辉,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其形状多为圆形,寓意着团圆美满。无论是高高挂在屋檐下,还是挂在大街小巷,都传递着新年的喜悦与祥和,照亮归家之路,也照亮新的一年。
3:守岁。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通宵不睡,谓之守岁。守岁有两层含义,年长者守岁为 “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一夜,人们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充满了温馨与希望。
4: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家团聚。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鱼是必不可少的,寓意 “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象征着财富;年糕谐音 “年高”,代表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这顿丰盛的晚餐,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亲情的凝聚。
5:拜年。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达尊敬与祝福;平辈之间互道新年好,增进情谊。拜年时说的吉祥话,如 “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等,传递着温暖与祝福,也让新年的喜庆氛围蔓延到每一个角落。
6: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压岁钱一般用红色信封包好,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给孩子。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 与 “祟” 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庇佑。
7: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俗活动。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吉祥、权威的象征,舞龙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狮子被视为瑞兽,舞狮则有驱邪避害、吉祥如意之意。每逢春节,热闹的锣鼓声中,舞龙舞狮队伍穿梭于大街小巷,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氛围。
8:放鞭炮。放鞭炮起源于古代的驱鬼仪式。古人认为鞭炮的响声可以驱走 “年兽”,赶走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鞭炮成为了春节喜庆的标志,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寓意着辞旧迎新,为新年带来热烈的开场,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