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丈夫患痴呆症,如何区分阿尔茨海默症?
琼瑶丈夫患痴呆症,如何区分阿尔茨海默症?
近日,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的丈夫平鑫涛因中风导致血管性痴呆,引发了公众对痴呆症的关注。痴呆症是一组症状的集合,涉及记忆、思维、语言和社会能力的显著减退,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形式,约占痴呆症病例的60%到80%,其特征是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相比之下,血管性痴呆是由脑出血或脑梗引起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下降。了解这两种疾病的不同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痴呆症的认知现状
据《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及防控策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到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将突破4000万。面对这一庞大的需要特别照护的群体,家庭和社会是否做好了准备?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型社会环境又该如何营造?
目前,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路易体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70%左右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障碍难以彻底治愈,因此防治是重点,要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知晓与需求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群总知晓率超过九成,但主动就诊率仅有一成多。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我国近六成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才首次就诊,体检或认知筛查发现问题后进一步明确认知障碍的患者仅为10.06%。“很多老年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下降是自然衰老的一种正常表现,没有早期筛查的意识。”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笑楚告诉记者,目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尚无特效药,等到患者所有的临床症状出现时,太多的神经元已经死亡,基本上难再逆转,“若能早筛查、早预防,可以减少1/3的患者。”
阿尔茨海默症与血管性痴呆的区别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起病隐匿,逐渐恶化,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其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及神经元丢失。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
血管性痴呆则是由脑血管问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如中风、脑出血或脑梗等。其症状可能突然出现,且与受损的脑血管区域有关。影像学检查通常能发现脑部的血管病变,如多发性梗死灶或出血灶。
早期症状识别
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包括:
- 经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或对话
- 重复提问或重复做同一件事
- 物品错放,如将钥匙放在冰箱里
- 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
- 语言表达困难,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 判断力下降,如穿着不当或财务决策失误
血管性痴呆的症状可能包括:
- 突然的记忆力下降
- 行为改变,如情绪波动或性格变化
- 运动协调能力下降
- 视觉空间障碍
- 注意力不集中
最新研究进展
美国巴克抗衰老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摄入酮体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研究显示,酮体中的β-羟基丁酸可以与受损蛋白质相互作用,降低其毒性,从而保护大脑功能。这一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语
痴呆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公众需要提高对痴呆症的认知,摒弃“记忆力下降是正常衰老”的错误观念,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的良好氛围,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