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双城记:肥东肥西的文化大比拼
安徽双城记:肥东肥西的文化大比拼
肥东和肥西,这对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东西两县,不仅在地理上相互呼应,更在历史文化上各具特色。从千年古镇到现代都市,从人文景观到自然风光,两县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肥东县地处合肥市东部,总面积2206平方千米,人口约108.66万,素有“吴楚要冲”之称。肥西县则位于合肥市西南部,总面积1695.41平方千米,地形以江淮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两县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12月底,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得名。1949年2月,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此后,两县在行政区划上几经调整,但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脉络。
文化名人
肥东县作为包拯的故乡,孕育了多位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名臣包拯。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家。他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被百姓尊称为“包青天”。包拯的《戒廉家训》至今仍被传颂,其“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的誓言,彰显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王杨行密。杨行密(852-905),字化源,庐州府合肥人。他出身农家,为人宽厚仁信,且有智谋。在唐末动荡的政局中,杨行密凭借军事才能,逐步扩张势力,最终于902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成为江淮地区的统治者。他注重农业发展,鼓励桑织,百姓安居乐业,市面日渐繁荣。杨行密体恤百姓,顺应民意,即使身为淮南节度使时,仍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以示不忘根本。
肥西县虽然在文化名人方面不如肥东县那样星光熠熠,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样不容忽视。肥西县与淮军渊源深厚,曾是淮军重要将领刘铭传的家乡。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淮军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肥西县刘老圩村,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又在中法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民俗文化
肥东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洋蛇灯。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等地进行表演。洋蛇灯以竹、木、纸、布等材料扎制而成,最长可达百米,表演时由数十人共同操作,配合锣鼓音乐,舞动起来栩栩如生,蔚为壮观。2025年春节期间,肥东县在长临河省级旅游度假区举办“非遗中国年 蛇舞包公源”活动,吸引近万名游客观赏。
肥西县的民俗文化同样精彩纷呈。春节期间,肥西县各景区纷纷推出非遗民俗活动。其中,三河古镇的“非遗民俗闹新春”活动最受欢迎。从大年初一到初七,高跷巡游、动感国潮、炽焰之舞、广寒月影、戏曲花枪、梦回三河等各种民俗文化、非遗体验、演艺活动轮番上演,为肥西新年增添独特潮流韵味。据统计,春节期间,肥西县共接待游客89万人次,同比增长6.5%。
文化景点
肥东县的文化景点以包公故里文化园最为著名。作为包拯的故乡,肥东县打造了包公故里文化园,包括包公祠、包公文化博物馆、包公书院等建筑,全面展示了包公的生平事迹和廉洁文化。此外,浮槎山、江淮侨乡六家畈等景点也各具特色。浮槎山以“肥东八景”之一的“浮槎晴岚”闻名,山上有宋代古刹浮槎寺,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六家畈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被誉为“江淮第一侨乡”。
肥西县的文化景点则以三河古镇最具代表性。三河古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千年历史,是皖中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之一。古镇内河网交织,古桥、古街、古民居错落有致,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十大水乡古镇”之一。紫蓬山风景区则是另一处重要景点,山上有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庐寺等景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结语
肥东肥西,一东一西,如同合肥的两只翅膀,共同托起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辉煌。肥东以包公文化为灵魂,肥西以淮军文化为底蕴,两县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合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篇章。无论是肥东的洋蛇灯,还是肥西的火壶表演,无论是包公故里文化园,还是三河古镇,都凝聚着两地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展现着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