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小米文化失落、高齡化、主食習慣改變——但保種的人仍在努力
原民小米文化失落、高齡化、主食習慣改變——但保種的人仍在努力
在台湾原住民部落,小米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原住民小米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带您走进台湾原住民部落,了解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传统,传承独特的小米文化。
在摄氏33度的烈日下,大伙儿“劳动”过后,夫妻二人端出一大锅金黄色纯小米野菜饭,热腾腾的蒸气散发轻微的谷物甜香。这顿“自助餐”还包括浓甜地瓜、糯香小芋头、厚实熟花生,和没有酒精的小米酿等。
然而,这锅足够几十人浅尝的纯小米饭价格不菲。部落小米在末端市场1克卖1元,1斤就要600元,比一般白米贵多了。加上国外大规模生产的小米进口台湾,售价只需一半或更便宜;部落本土货不单生产量少,也面对内外市场的双重夹击。
因成本高,坊间鲜少会用部落小米来煮饭。摄影:袁慧妍
部落小米的高成本,在于人工和心血。面对耕种者高龄化,加上播种不易、除草间拔耗人手、鸟害严重、种子品质不佳致发芽率低,种植小米愈发艰难。2022年全台小米栽培面积只剩91公顷,曾经的小米田盛况不再。
午饭期间下了一场大雨,天气终于没那么闷热,对蓝保·卡路风来说反而是不幸,因为小米赶不及采收了。一般小米在大约1月播种,这片小米田为了等待6月中参访团的人们,改在3月中才开始栽种,蓝保·卡路风形容是与天气的“一场赌博”。
不靠农民历 部落种小米全凭附近植物生长变化
对大竹溪流域的排湾族而言,24节气或农历、新历并非耕种指标,而是观察流域中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安排小米田里作物轮作以及上山狩猎的时间。当无患子落果,族人开始整地、准备烧垦;当乌皮九芎树开花,小米开始播种,得在一个月花期结束前完成;春雷响,便是芋头种植期。至九芎树冒叶苞,此时大约是2-3月,族人会举行荡鞦韆仪式,让青年男女互相认识;当动物开始发情,小米亦快速生长,同时山林进入禁猎期,猎人回到农耕生活,同时开始修缮家屋,迎接风季。
参访团友学习包cinavu。摄影:袁慧妍
当虎婆刺结出红色果实时,预告着雨季将至,此时小米亦出穗;当看到猿尾藤果实旋转落下,即可采收小米,举行入仓祭,并由头目和巫师决定该年的“小米循迴跨越日”以及连续9天的小米收穫祭仪式安排。
小米采收后,农夫开始种豆,利用八月豆、豇豆等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提供下一輪种植小米所需的土壤养分。至于其他主食如红藜、地瓜,则等到欒树开花、代表台风季结束后,可种下此类高大型、爬藤类植物。那些糯甜小芋头在冬季前就会采收,烘干后可作长期保存,或打成芋头粉腌肉。最后就是采收豆类。
台东县金峰乡新兴国小的学生,用穀物包括小米和玉米砌成太阳图画,歌颂大自然。摄影:袁慧妍
气候变迁或粮食危機的未雨绸缪 小米保種作为出路
气候变迁对小米和其他作物耕种时程有影响吗?蓝保·卡路风说,气候从古到今都一直变迁,族人靠著流域的生态变迁来决定播种收割,有时整个流程会比一般时间推前10至15日,“但也有往後移”,对收成没太多影响。
不过,未雨绸缪还是必须的。农业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东分署署长吴昌祐称,当未来面对粮食危机或气候变迁,不同品系的小米或能帮助解决粮食问题。这是一场韧性的考验。台东分署亦正推行国土生态绿网,让部落及社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兼顧生態系健全、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当中包括协助部落培养节水的水稻品种、野生动植物基地护育等。
台东打鹿岸原住民人文主题餐廳的cinavu。摄影:袁慧妍
有地、有种子、有方法,还得多有人。吴昌祐称,年轻人回到农田上,必须让他们站得住脚,能维持生活生计,再者亦可以在农村陪伴老人家,同时年轻人的创意也可发挥在承传传统文化知识当中。就如蓝保·卡路风的工作坊,让民众更认识小米对于部落文化的意義,或是企业支持台东偏乡的12所国中小、幼稚园师生,及两个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的长者们。
今年3月起,每周四的营养午餐,学童会吃到自己部落族人种植的小米,强化部落青壮年种植小米的价值感。
部落小米可能再难与现代化农业市场竞争,慈心基金会花东办公室主任简郁娟表示,部落的农友都不只靠种小米维生了,有人会种释迦,也有人种芋头,亦有人成立公司做批發,与几十个农友合作,采购小米后再在零售点上架,或供应予生技公司。
“我们不想把小米当成一定要大面积操作,它不只是粮食或杂粮,重要的是背后的文化精神,这是支撑的原因,不然大家吃进口就好了。这东西卻是這麼珍貴,是因為這是傳統文化、全世界唯一有祭典的喔!這不是我們最應該保存的嗎?”他說。
小米田导览、作物工作坊,或许能成为台湾深度旅游的选项。简郁娟说:“你来到接触到小米的土地,跟你在超市买到一包小米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会跟土地有連結,你會愛上這個地方。”
校园小米田用心灌溉 师:有一两个学生觉得很棒就能延续
参访行程最后一站,来到台东县金峰乡新兴国小,总务主任杜文祥带着记者參觀校内小米田。可是,有原民学生坦言并不爱吃小米,将来也不想当农夫,老师会觉得可惜吗?“我觉得OK的。学校经营这个课程,并不是要所有人都喜欢或去从事。”
“100个里面,有一两个觉得很棒、可以分享出去,影响更多人,这小米才会继续被延續、被使用下去。”杜文祥笑著說。
新興國小總務主任杜文祥帶著記者參觀校內小米田,展示生態友善鳥網;又示範以竹夾發出具大聲響來趕鳥。攝影:袁慧妍
本文转自“环境资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资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