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天眼背后的黑科技新材料
揭秘中国天眼背后的黑科技新材料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FAST)在贵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落成启用,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不仅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更是一座凝聚了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超级工程。其背后,是一系列新材料技术的突破与应用,这些“黑科技”支撑起了这只“观天巨眼”。
超高强度钢索:突破技术极限
FAST的索网结构由6670根钢索编织而成,这是望远镜的“视网膜”,也是实现高精度观测的关键。索网需要在球面和抛物面之间变形,对材料的强度和耐疲劳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回忆,最初团队提出需要强度500兆帕、弯曲次数200万次的钢索时,市场上没有任何产品能满足这一要求。经过近百次失败后,团队终于研制出了这种超高耐疲劳钢索,成功解决了这一关键技术问题。
反射面板:4450块“拼图”
FAST的反射面由4450块主动反射单元组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这些反射单元可以根据观测需要改变形状,实现从球面到抛物面的转换,从而精确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每块反射单元都采用了轻质高强度的铝合金材料,并配备了精密的促动器系统。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反射面的精度,还使其能够适应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殊环境。
轻型馈源舱:灵活的“眼睛”
馈源舱是FAST接收信号的关键部件,相当于望远镜的“眼睛”。为了实现高精度观测,馈源舱需要在索网上灵活移动,因此采用了轻型材料设计。同时,舱内集成了多种接收机系统,能够覆盖从70MHz到3GHz的频段,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未来展望:从“最大”到“最强”
目前,FAST已经发现了900余颗新脉冲星,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为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科研团队正在推进FAST核心阵列的建设,计划在FAST周边5公里范围内建设24台4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组成综合孔径阵。这将使FAST在分辨率、精确定位和精细成图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有望在引力波事件、快速射电暴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从预研到建成,从调试到正式运行,中国天眼FAST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的技术实力,更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这些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不仅支撑起了这只“观天巨眼”,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天文设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