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两座五台山:一座多隐士,一座多古迹
陕西两座五台山:一座多隐士,一座多古迹
提起五台山,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山西五台山,却不知道,在陕西竟然还有两座五台山。今天就来说说陕西的这两座五台山,它们虽然没有山西五台山那样名声在外,但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名山大川甚多,比如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岳”。“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三山”则是指庐山,黄山和雁荡山。
除了“三山五岳”之外,我国还有许多比它们更壮丽的名山大川,比如山西五台山,就因其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
因此,人们一提起五台山,就自然会想起山西忻州的五台山。
其实,在陕西,竟然还有两座五台山,虽然它们不是以佛教文化而闻名,但它们在陕西也是名声远扬。
南五台山
南五台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古称太乙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有着"终南神秀之区"之称。
南五台山山上有清凉、文殊、舍身、灵应、观音五峰。故名五台山。
据《关中通志》记载“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原山上寺庙数百座,历经战乱,大都荒废。如今,山上仅存明清以来的大小庙宇40多处,建筑精巧,布局别致。
因其位于陕西铜川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
在古代,南五台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如今,它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住山隐修者的地方。
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老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现如今的各种隐士,其人数达数万人,仅其中有迹可考者就达数千人。
北五台山
北五台山位于耀州城东一公里处,在唐代时,该山又叫做磬玉山,“山石可为磬,叩之铿然有玉声,故名磬玉山”。
到了唐代,磬玉山就叫做五台山了,因为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故名;又因远望五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
到了清代至今,才俗称药王山,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当地人民尊奉他为药王而得名。药王的名气太大了,所以五台山反而不知名了。
北五台山自汉代开山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山上五峰环拱,古柏苍翠,殿宇轩昂,碑石林立,风景优美。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著书立说,后世尊称他为“药王”,药王山因此而得名。
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682年无疾而终。活了141岁。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塬村人。可以说是一位长寿冠军。但其更大的影响是在医药学方面。
孙思邈7岁入学,18岁立志学医,20岁后专心行医。隋文帝曾诏请为国子监博士,他托病拒绝。唐太宗即位后,又诏请到京,授予爵位,他固辞不受。
唐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亦“辞病请归”。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674年,回归故里,隐居五台山(今药王山)。
后唐太宗驾幸铜川玉华宫,途经药王山,轻车简从,专程拜谒孙思邈。
药王山上的“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碑》至今犹存。那些已经风化的古迹,还残留记忆着当年的烟尘。
唐太宗李世民在赠孙思邈的赞诗中写道:“凿开径路,名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北五台山,自然景观独特,文物荟萃,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山上有关中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柏林,有金、元建筑及大型元代壁画,有药王大殿及医方碑、太玄古洞、洗药池等景点50余处。
从西安站坐绿巨人,耀县站出火车站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孙思邈纪念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孙思邈生平简介,简要了解铜川养生产业发展情况。
出孙思邈纪念馆后,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北五台山也就是今天的药王山正门。
可步行也可坐观光车直达药王山北洞。
沿着石径拾级而上,每走一步都能感受这药王大殿的雄伟和壮观。经141个台阶可至北洞。为什么是141个台阶呢,那是因为纪念药王孙思邈共活了141岁而修建。
北洞山门,俗称“一天门”。门前有一对铁旗杆,旗杆上记录的是歌颂药王高超医术的高尚医德的对联。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
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由此可见药王山以前亦称五台山。
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
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
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
彩像背后有一石洞,名日“穿龙洞”。相传药王孙思邈在此为一龙王治病,病好之后,龙王为其钻洞。此洞长约20公里。
后药王孙思邈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药王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千金宝要》碑,这些石碑上记载着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文人学者对孙思邈的歌颂诗文。
实际上,药王山石刻遍及全山,隋至明摩崖造像40余尊,精美绝伦;北魏至唐代造像碑百余通,弥足珍贵。
历代碑石200余通,为药王山的实物历史档案;还有石塔、石棺、石牌坊等石刻,均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1937年6月,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来到药王庙,对药王山隋唐以来的摩崖造像作了测绘。
那张林徽因在药王山摩崖造像西边体量最大的那座圆雕坐佛之上做测绘记录时的照片,如今十分珍贵。
药王山有南庵、北洞、碑林、摩崖造像四大景区50余个景点,现存金、元、明、清古建筑165间,北朝以来摩崖造像45尊,历代碑刻及石塔300余座,明清石、木牌坊13座。
石刻遍布全山,丰富多彩,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
也正因此,药王山在1961年就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人皆知山西五台山,却不知陕西还藏了两座五台山。
陕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不仅拥有世界闻名的兵马俑、大雁塔等古迹,还隐藏着如此低调而深邃的文化宝藏。
这两座五台山或许没有山西五台山那般名声在外,但它们同样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去发掘这些隐藏在陕西大地上的文化瑰宝,让它们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承。
毕竟,真正的文化瑰宝,不应该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应被世人所共享、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