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IP大战:多地争夺“故里”引发的文化与商业博弈
《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的IP大战:多地争夺“故里”引发的文化与商业博弈
2025年2月6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以累计票房57.8亿元超越《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票房纪录,还引发了另一场“争夺战”——多地纷纷宣称自己是哪吒的“故里”。
哪吒IP的商业价值
《哪吒2》的成功并非偶然。作为2019年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这部电影延续了高质量的制作水准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影片中,哪吒与敖丙的战斗场面震撼人心,三星堆文化的融入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精良的制作元素,加上现代化的叙事手法,使得传统神话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各地的“故里”争夺战
随着《哪吒2》的热映,四川宜宾、江油,天津,安徽蚌埠等地与哪吒相关的景点搜索量激增。其中,宜宾的搜索量环比增长225%,江油更是高达453%。哪吒闹海水乐园、哪吒小镇等景点成为热门打卡地。
四川宜宾翠屏山景区的哪吒行宫,春节期间游客络绎不绝。除了四川本地游客,还有不少来自重庆、广东,甚至台湾、福建的游客专程前来供奉三太子。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春节游客数量显著增加,景区正在筹划更多与哪吒相关的文化活动。
四川江油也不甘落后。当地不仅有“乾元山”“金光洞”等《封神演义》中的经典地标,还于2019年11月启动了“以哪吒文化打造全域旅游”的文旅方案。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一方面是为了游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天津则凭借哪吒闹海故事与海河文化的紧密联系,打造出独特的哪吒文化氛围。2012年,“哪吒闹海神话传说”入选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还建有哪吒庙、哪吒闹海雕像等文化设施。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还加入了天津话元素,进一步强化了哪吒与天津的联系。
安徽蚌埠市固镇县也有着丰富的哪吒闹海神话故事,并于2022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河南南阳也加入了争夺战,当地官网上称“陈塘关就在西峡县丁河镇奎文村附近”,并建造有哪吒庙。
文化与商业的双重驱动
这场“故里”之争背后,既有文化认同的驱动,也有商业利益的考量。哪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其形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是勇敢、叛逆、正义的象征,其故事融合了佛道文化元素,历经千年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各地而言,哪吒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
从商业角度来看,一个热门的文化IP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哪吒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如主题公园、文化节等,不仅能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消费,还能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各地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推广,试图在文化旅游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化利益
面对这场“故里”之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化利益。一方面,要尊重各地对哪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鼓励他们深入挖掘哪吒文化内涵,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呈现给大众,让哪吒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让文化成为商业的附庸。
哪吒“故里”之争,既是文化的碰撞,也是商业的博弈。只有在文化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哪吒这一神话IP真正造福于社会,让古老的神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