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患者必看:最新药物控复发攻略
痛风患者必看:最新药物控复发攻略
近年来,痛风已成为我国成人中常见的一种炎症性关节炎,据统计,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总体标化患病率高达17.7%,痛风的总体标化患病率也达到了3.2%。痛风不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导致关节损伤、肾脏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科学的药物治疗和预防复发方案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最新药物研究突破
在202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邹和建教授牵头的III期临床研究(GUARD-1)公布了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该研究针对我国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IL-1β单克隆抗体——伏欣奇拜单抗(Firsekibart)进行了评估。
研究纳入313名符合ACR 2015痛风诊断标准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伏欣奇拜单抗治疗组和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组。研究结果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在72小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缓解的VAS评分上非劣效于复方倍他米松,且在48小时后疼痛VAS评分下降程度更明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伏欣奇拜单抗显著延迟了患者的首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发时间。与复方倍他米松相比,伏欣奇拜单抗在12周时显著降低了患者90%的首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发风险,在24周时首次复发风险降低了87%。这一突破性成果有望为痛风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常用降尿酸药物使用指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包括别嘌醇、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这些药物各有其特点和适用人群。
别嘌醇
别嘌醇是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尤其适用于CKD≥3期的患者。成人初始剂量为50100 mg/d,每4周监测血尿酸水平,未达标者每次可递增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谨慎使用,eGFR为1545 ml/min者推荐剂量为50100 mg/d,eGFR<15 ml/min者禁用。
需要注意的是,别嘌醇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肝功能损伤和血象抑制。重度过敏反应(如迟发性血管炎、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建议在使用前进行HLA-B*5801基因筛查。
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尚未被推荐为一线用药,通常在别嘌醇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成人初始剂量为20~40 mg/d,每4周评估血尿酸水平,不达标者可逐渐递增剂量,最大剂量80 mg/d。轻中度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30 ml/min)患者需谨慎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CARES研究结果,非布司他可能增加合并心血管疾病痛风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对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苯溴马隆
苯溴马隆不推荐作为痛风一线治疗药物,禁用于CKD≥3期患者或肾结石高危风险的患者。成人起始剂量为2550mg/d,每4周监测血尿酸水平,若不达标可缓慢递增至75100 mg/d。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患者(eGFR为20~60 ml/min)推荐剂量不超过50mg/d,eGFR<20 ml/min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
关于是否需要碱化尿液,目前存在争议。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的“痛风管理指南”不建议碱化尿液治疗,但国内专家建议根据个体情况决定,特别是对于合并尿酸性肾结石的患者。
综合防治策略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痛风的防治还需要从整体调理入手,包括饮食调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饮食调理
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老火汤等。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维持健康体重。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也非常重要。
穴位按摩
中医还推荐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缓解痛风症状。以下是四个常用的穴位: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按摩此穴可缓解上肢关节疼痛。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按摩此穴能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止痛。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按摩此穴有助于调整肾功能,促进尿酸排泄。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按摩此穴能整体调整机体的内分泌与代谢功能。
痛风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注重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养,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