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你鉴别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真伪
专家教你鉴别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真伪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唐代传世孤品,现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属于御物等级文物。它不仅是珍贵的乐器,更是展现唐代工艺与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把琵琶全长108.5厘米,采用名贵紫檀木制作,面板为桐木,结合螺钿、玳瑁和琥珀等珍贵材料镶嵌装饰。其装饰工艺极为精湛,螺钿镶嵌总面积达1324.8平方厘米,图案包括骆驼载胡人弹奏琵琶,以及祥鸟飞绕等,栩栩如生。玳瑁用于花瓣边框及捍拨贴面,部分贴金箔;琥珀则点缀花蕊和花瓣,晶莹剔透。
制作工艺与装饰特点
紫檀木材质
紫檀木是制作这把琵琶的主要材料,其特点是质地坚硬,纹理细腻,色泽深沉。鉴别紫檀木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 木质结构:真正的紫檀木纹理清晰,质朴美观,上漆后木纹仍然清晰可辨。
- 重量:紫檀木比一般的杂木要重得多,手感沉甸甸的。
- 颜色:紫檀木的心材呈紫红色或深紫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深。
螺钿工艺
螺钿工艺是这把琵琶最引人注目的装饰手法。螺钿,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
玳瑁与琥珀
玳瑁和琥珀的装饰作用及鉴别方法:
- 玳瑁:主要用于花瓣边框及捍拨贴面。最优质的玳瑁是黑色,其次是深红色和鲜红色。在强光照射下,黑色的玳瑁会透出红色的光泽。鉴别方法包括强光照射法、抛光法、燃烧法、手掂法和切片观察法等。
- 琥珀:点缀花蕊和花瓣,晶莹剔透。琥珀的鉴别主要看其透明度和色泽,真正的琥珀在紫外线下会有荧光反应。
音乐价值
五弦琵琶相较于常见的四弦琵琶多一根弦,能演奏更丰富的音色,具有更高的音乐表现力。这种乐器在唐代广受欢迎,但宋代以后逐渐失传。唐代的音乐文化极为繁荣,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箜篌、琵琶、笛子、箫等乐器常合奏,共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唐代的音乐文化体现了当时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展现了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也反映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真伪鉴别
- 紫檀木:通过观察木质结构和重量来鉴别,真正的紫檀木纹理清晰,质地紧密,比一般木材重。
- 螺钿工艺:检查螺钿镶嵌的精细程度,真正的螺钿镶嵌平整,图案清晰,色彩自然。
- 玳瑁:使用紫外线检测,旧玳瑁会发出透明的荧光,新修补的玳瑁则呈现出暗淡的荧光效果。
- 琥珀:观察其透明度和色泽,真正的琥珀在紫外线下会有荧光反应。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融合了精湛工艺与深厚文化内涵,被视为唐代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研究古代音乐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