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运动减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选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运动减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选择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54859
2.
https://news.gmw.cn/2024-06/22/content_37393536.htm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4/20/content_26070945.htm
4.
https://www.sohu.com/a/783944429_100185418
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CN/10.3724/SP.J.1042.2022.00991
6.
https://qikanchina.com/thesis/detail/8232950
7.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2200322.aspx
8.
https://hkfyg.org.hk/zh/2024/10/24/%E9%9D%92%E5%8D%94%E5%85%AC%E5%B8%83%E3%80%8C%E9%9D%92%E5%B9%B4%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7%8B%80%E6%B3%81%E3%80%8D%E8%AA%BF%E6%9F%A5%E7%B5%90%E6%9E%9C/
9.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healthy-lifestyle/stress-management/in-depth/relaxation-technique/art-20045368
10.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a6afeee4b02fce41ed30a9.html
11.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664/c27955440/content.html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16.54%的大学生存在轻度抑郁风险,4.94%存在重度抑郁风险。在本科生中,这一比例更高,分别达到18.33%和5.84%。此外,睡眠问题、自我伤害等心理问题也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运动减压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运动减压并非简单的“多运动就能减压”,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

运动减压的科学原理

运动减压的效果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曲线。适度的运动确实能促进身体健康,释放压力,但过度运动反而会增加身体和心理的负担。当运动强度超过身体承受范围时,不仅会引发肌肉疲劳、免疫力下降,还可能导致心理上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如何判断运动是否过量?专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 自我怀疑:如果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强迫自己完成训练,可能是压力过大的信号。

  2. 动力下降:高压力会影响运动参与度,降低运动欲望。

  3. 恢复变慢:肌肉恢复效率降低,睡眠质量下降。

  4. 身体反应:如频繁上厕所、消化不良等。

  5. 外在动机:如果运动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追求“点赞”,可能带来额外压力。

高校运动减压的创新实践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大高校纷纷探索运动减压的新模式。例如,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一中通过提升体育课品质、组织多样化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学校要求体育老师掌握两种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内容。

在课外活动方面,专家建议突破传统体育课的限制,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延长课间时间,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在社区组织体育比赛;倡导家庭周末远足等。这些“化整为零”的运动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此外,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教育学院院长韦军指出,体育教育应注重育人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实用建议

  1. 选择适合的运动: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避免盲目跟风。

  2. 制定合理计划:运动量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

  3. 关注身体反应:定期监测静息心率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运动强度。

  4. 培养运动习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而不仅仅是体育课或特定时间段。

  5. 寻求专业指导:如有必要,可咨询体育老师或心理辅导老师,获取个性化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运动减压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需要科学指导和合理安排。高校和学生本人应共同努力,通过创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和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帮助大学生在运动中找到平衡,重获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