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孔雀王朝的佛教传奇
阿育王:孔雀王朝的佛教传奇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间,佛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这位被誉为“达摩阿育王”的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推广佛教的措施,不仅将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更在印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修建庙塔,广布佛法
阿育王在位期间,最著名的举措莫过于修建八万四千座佛塔,以供养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这些佛塔遍布印度各地,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象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印度中部桑奇的佛塔群。
桑奇佛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遗址。这座半球形建筑直径约36.6米,高16.5米,原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土墩,后在覆钵形土墩上又加砌了砖石,涂饰银白色与金黄色灰泥,顶上增修了一方形平台和3层伞盖,并在底部构筑了石制基坛和围栏。
佛教的对外传播
在阿育王的推动下,佛教开始大规模向外传播。主要分为两条路线:
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经过印度北部、新疆传入中国腹地,再流传到中国东北,再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及台湾。
南传佛教:以上座部佛教为主,通过斯里兰卡,传播到缅甸、泰国、印尼、老挝、柬埔寨、越南南部。
达摩治国,以德治国
阿育王的统治理念被称为“达摩治国”,他将佛教教义融入国家治理中,强调道德规范和忍让精神。这种治理方式与儒家的“礼乐”伦理道德、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相呼应,为后世的佛教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艺术的繁荣
桑奇佛塔的精美雕刻展现了阿育王时期佛教艺术的繁荣。佛塔周围立有四座塔门,形似中国的“牌坊”,印度则称之为“陀兰那”艺术。这些塔门每个高达8.5米,其内外两侧,柱头横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精致优美的雕刻作品,描绘出佛陀的生平事迹,生前传说,以及与早期佛教相关的故事,堪称印度雕刻艺术的稀世之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塔门北侧立柱和最底部横梁交叉处的“树神药叉女”雕像。这尊高约1.5米的雕像,比例匀称,丰满性感,显示出了雕刻家极高的艺术水准。她双臂上举攀着芒果树枝,头部为微向右倾斜,胸部则向左突起,而臀部又向右突出,全身形成富有韵律感的S型曲线,整个雕塑凌空飘荡,呼之欲出。这种曲线形式后来发展成为塑造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规范,被称为“三屈式”,影响了后来大多数的印度女性雕塑形象。
阿育王的统治不仅使佛教在印度广泛传播,还影响了亚洲诸国。如今,阿育王轮作为国家政治象征,融入了现代印度法文化中,体现了统一、包容、和平等多重政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