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还是升职?职业女性如何破解“二选一”困境
生育还是升职?职业女性如何破解“二选一”困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拟规定家庭托育点收托人数不应超过5人,每一名照护人员最多看护3名婴幼儿。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问题,减轻宝爸宝妈带娃负担,促进女性重返职场。
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当前职业女性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生育与职场发展的两难选择。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接近60%的育龄妇女担心生育会影响个人事业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茅倬彦指出,事业上升期与生育黄金期的冲突是影响女性生育的重要因素。
职业女性的两难选择
职场女性的困境,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从收入差距来看,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当前中国职场女性整体收入较男性低12.8%,虽然这一差距同比收窄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收入差距的存在,使得女性在职场中本就处于不利地位,而生育则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差距。
其次,从职业发展来看,生育对女性的影响更为深远。怀孕意味着女性被迫离开职场一段时间,这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往往意味着失去竞争资格。即使重新回归职场,很多女性也面临着从零开始的状况。此外,生育后女性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其对工作的专注度,从而影响职业发展。
政策支持为职业女性“减压”
面对这一困境,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职业女性提供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各地也相继启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工作,普遍延长产假和增设育儿假。例如,北京、天津、山西、辽宁、上海、安徽等16地在“女职工产假98天”的基础上延长产假60天,其他地区也出台了不同长度的产假延长政策。除了产假,各地还增设了育儿假,长度普遍为10天,其中上海、北京、辽宁等地还规定男性可以享受陪产假,长度从10天到30天不等。
在托育服务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个,托位约480万个。多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协调场地、盘活资源等措施,不断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形成独立实体式、社区嵌入式、委托管理式等多种托育发展模式,当地托位超1万个;湖南长沙则科学规划社区托育点、幼儿园托班、企业托育园、家庭托育点,建设家门口普惠托育机构,初步形成“一区一中心,一街镇一布点,社区全覆盖”的托育服务发展格局。
成功经验分享:如何平衡生育与职场
尽管政策支持为职业女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平衡生育与职场,仍需要女性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公关公司Prestique创办人马天惠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提出“旋转思维”时间管理方法,即将事情按优先顺序分开处理,将注意力从家庭转向工作,再转回到自己的需求,确保每一件事情都能被妥善照顾。这种灵活的时间管理策略,帮助她在繁忙的日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
对于正在寻求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女性,马天惠建议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节奏。“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生活技能,女性都应该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她强调,女性不仅要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也要在家庭中发挥领导力,确保两者都能同步发展。
另一位职场妈妈则分享了她的实践经验:不要剥夺父亲的责任与权利,利用家庭分工协作模式,让老公分担养育孩子的任务;学会利用便利化工具,如洗碗机等,解放双手;学会“狠心”和“自私”,学会取悦自己,不要过分在意细节。
从政策支持到个人努力,从时间管理到心理调适,职业女性在生育与职场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并非不可逾越。正如马天惠所说,“只要坚守核心价值,运用灵活的时间管理策略,并设立清晰的工作与生活界限,就能够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