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材料院突破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在即!
贵州材料院突破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在即!
近日,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传来重大喜讯:该院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全固态锂电池公斤级量产。这一突破不仅展示了贵州在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更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固态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相比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相同体积下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这意味着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小的电池体积。其次,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大幅提升,固态电解质本身不可燃、热分解温度高,完全避免了电解液腐蚀、挥发、漏液等问题。此外,固态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更稳定,应用场景更广泛。
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秦舒浩表示,此次突破的关键在于攻克了硫化物型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难题。硫化物型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产业化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之一。这一突破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2023年可实现产业化生产。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还将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例如,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可以显著提升飞行汽车(eVTOL)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目前,多家电池巨头如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力神电池等已在电动航空电池方面布局相关产品研发。其中,力神电池最新研发的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2Wh/kg,支持无人飞机续航350公里。
贵州省在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将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重点推进,目标到2027年实现5000亿元产值。此次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提升贵州省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地位,为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尽管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成本较高、生产工艺有待优化等,但产业界和科研团队正在积极攻关。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将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渗透率分别达到12%和10%。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产业链完善,固态电池将开启新能源产业发展新纪元,为全球碳中和愿景注入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