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保定方言里的“床子”,你坐过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保定方言里的“床子”,你坐过吗?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4244551_121160097
2.
https://caiyi.cctv.com/2024/09/14/ARTIWT478gIMGE5i2WqvVqJI240914.shtml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151473
4.
https://news.gmw.cn/2024-09/13/content_37559540.htm
5.
https://www.fuzhou.gov.cn/zgfzzt/zjrc/mdfc/mdrj/202409/t20240925_4899143.htm
6.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4/12-04/10330183.shtml
7.
http://www.bjjfhm.com/museum.asp
8.
http://www.chinasydw.org/202409/368552.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7%92%B0%E5%A2%83%E5%8F%B2

在保定南部的定州、唐县等地,人们至今仍把小板凳称为“床子”。这个看似普通的称谓,却承载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它源自古代的“胡床”,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这种矮胖的小板凳,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具,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情趣。

01

“胡床”的前世今生

“胡床”最早出现在汉代,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的众多异域文化瑰宝之一。这种类似折叠椅的坐具,因其便于携带的特点,迅速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后汉书·五行志》中就有记载:“汉灵帝喜好胡服、胡帐、胡床……”这表明在汉灵帝时期,“胡床”已经成为宫廷中的常见用品。

到了唐宋时期,“胡床”进一步普及,不仅在宫廷中常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兴》中写道:“架上非无书,小窗亦有床。常嫌懒归卧,亦复懒下床。”这里的“床”指的就是“胡床”,说明它在唐代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具。

02

“床子”在保定的传承

在保定南部的定州、唐县等地,人们至今仍把小板凳称为“床子”。这种称谓的传承,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在这些地区,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邻里串门,“床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具。

“床子”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坐具,更承载着保定人的生活记忆。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奶奶坐在“床子”上缝补衣裳,爷爷坐在“床子”上乐呵呵地享受生活,这些场景构成了他们童年最温馨的回忆。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称谓依然被保留下来,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03

一个称谓的文化内涵

“床子”这一称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首先,它体现了语言的传承价值。从汉代传入的“胡床”,经过千年的演变,最终在保定地区以“床子”的形式保留下来,这本身就是语言传承的生动例证。

其次,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个称谓背后,都凝结着一段历史故事。从宫廷到民间,从古代到现代,“床子”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记录了保定地区人民的生活历程。

最后,它体现了生活的温度。在保定人的生活中,“床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坐具,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无论是家庭聚会时的欢声笑语,还是邻里串门时的闲话家常,“床子”都承载着保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小小的“床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它不仅是保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文化传承显得尤为珍贵。让我们珍惜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称谓,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