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香糖中的“隐形杀手”:最新研究揭示E171增加肠癌风险
口香糖中的“隐形杀手”:最新研究揭示E171增加肠癌风险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口香糖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E171(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尤其是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研究发现:E171影响肠道微生物群
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二氧化钛纳米粒子(E171)会与肠道中的细菌相互作用,影响其活性,并促进一种不健康的生物膜生长。这种生物膜在结肠直肠癌等疾病中也有所发现。研究结果发表在《营养学前沿》期刊上。
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悉尼大学纳米研究所的纳米毒理学专家Wojciech Chrzanowski副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为纳米粒子的安全性讨论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他指出,尽管纳米粒子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多个领域,但其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广泛应用的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钛,俗称钛白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与药品的色素添加剂,其作用为调色增白。据统计,这种添加剂存在于900多种常见食品中,包括口香糖、沙拉酱、膨化食品、糖果和巧克力等。
Chrzanowski副教授警告说,虽然目前二氧化钛是得到批准的食品添加剂,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安全性。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二氧化钛的消耗量大幅增加,这引发了对公众健康潜在影响的担忧。
健康隐患不容忽视
研究显示,长期摄入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可能对健康造成多重影响。除了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外,它还可能:
- 损害人体小肠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抵抗病菌的能力
- 对大脑等器官造成损伤
- 影响肝脏和肾脏功能
- 增加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如果长期摄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有研究表明,二氧化钛颗粒在人体内的累积速度和数量,以及致死量都是未知的,因此其对身体的长期影响也难以预测。
国际监管动态
鉴于二氧化钛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始采取行动。法国于2020年率先禁止使用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欧盟则决定自2022年8月7日起全面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二氧化钛。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2021年5月发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二氧化钛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时不再被视为安全,不能排除其遗传毒性。这一决定标志着食品添加剂监管领域的一次重要转变。
消费者如何应对
面对二氧化钛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选购食品时,注意查看配料表中是否含有二氧化钛(E171),尽量选择不含该添加剂的产品。
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多食用新鲜食材,减少对加工食品的依赖,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应减少含色素零食的摄入。
关注产品更新信息: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许多食品公司正在逐步去除这种添加剂,及时了解产品更新信息有助于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对抗可能的不良影响。
悉尼大学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看似平常的食品添加剂可能暗藏风险。虽然目前二氧化钛在许多国家仍被允许使用,但其安全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通过明智选择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同时,这也提醒食品行业和监管机构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