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从试验田到丰收田的金色传奇
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从试验田到丰收田的金色传奇
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国家。据统计,非洲有超过2亿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许多国家的粮食产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近年来,中国杂交水稻的引入正在为非洲餐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从试验田到丰收田: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推广之路
2006年,中国与利比里亚签署协议,正式启动杂交水稻技术合作项目。这是中国杂交水稻首次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随后,中国杂交水稻的足迹迅速扩展至整个非洲大陆。截至2023年,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覆盖面积超过600万公顷。
在乌干达,中国专家带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产量达到每公顷7.5吨,是当地品种的3倍以上。在布基纳法索,中国援布农业技术专家组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产量更是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两到三倍。在肯尼亚,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的节水抗旱稻已经成功试种7年,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地品种的好几倍。
技术转移与人才培养:中非农业合作的双赢之路
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成功推广,离不开中国农业专家的辛勤付出。据统计,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这些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些技术传授给了当地农民。
在布隆迪,中国专家组创新探索出以“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带动该村134户1072人全部脱贫。在津巴布韦,中国专家组与村民成立合作社,实施种养结合项目,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系统传授玉米、土鸡、肉兔等种植养殖技术。
从“输血”到“造血”:中非农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推广,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通过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中国正在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自己的农业技术体系。
在肯尼亚,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汇聚了中肯两国农技专家和人才,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抗性基因检测,筛选和培育更优良的种子。在尼日利亚,中国援尼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不仅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还培训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展望未来: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篇章
随着中非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入,未来双方将在更多领域展开合作。中国将继续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同非方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合作。同时,中国还将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
中非农业合作的未来充满希望。正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干事布拉姆·戈瓦尔茨所说:“中非合作在助力提升非洲粮食安全方面有着巨大潜力,通过与中国在研究、技术、创新和培训方面建立伙伴关系,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将会实现从自给自足到高产的转变。”
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推广,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心灵的交融。它见证了中非人民的友谊,也展现了中非合作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