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从傣族村寨到世界舞台的艺术之旅
孔雀舞:从傣族村寨到世界舞台的艺术之旅
在云南傣族聚居区,每当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人们都会跳起优美的孔雀舞。这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成为傣族文化的象征,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渊源:千年传承的民族瑰宝
孔雀舞的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相传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来民间纷纷效仿,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东汉时,傣族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到洛阳表演孔雀舞、魔术、杂技等。可见,孔雀舞在当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傣族孔雀舞受到了各级艺术管理部门和艺术表演、艺术研究机构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都成立了民族文工团,60年代初又建立了县级民族文工队,此时的傣族孔雀舞经过毛相等人的不断发展,也成为了中国国内和国际中比较有名气的民族舞蹈。
艺术特色:三道弯舞姿展现孔雀神韵
傣族孔雀舞的动作特点是提颈挺身,提神竖耳,以双臂的动势,“三道弯”的躯体和翻转的手腕,表现孔雀的警觉和自信;以碎步飞跑和原地转圈,表现了孔雀的从容和恬静。这样,孔雀舞就不仅是孔雀形象行为、生活习性的艺术再现,更是以舞蹈语汇将孔雀拟人化之后所寄托的美好愿景和寄寓的理想和希望。
按照舞蹈风格来区分,孔雀舞可分为三类:
- 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
- 雌孔雀舞: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
- 小孔雀舞: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
传承发展:从民间走向世界
孔雀舞不仅是傣族先民情趣的流露,也是神人叙事性的肢体语言,在孔雀舞飘逸动态结构背后,蕴涵着傣族人家丰富的生命意义。它昭示着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与崇拜,构建起了一个芸芸众生普通灵魂能够进入的艺术、精神的空间,也构建了傣族民众族群识别的标志和强化生命记忆的境象,是傣族民族历史上最具有生命意义,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的一种舞蹈。
2006年,傣族孔雀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旺腊、约相等人,为孔雀舞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突破: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
近年来,以杨丽萍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在传承孔雀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将其推向国际舞台。在舞剧《荆楚映象》排练、演出期间,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四次对话杨丽萍,了解她对舞蹈艺术、对中国式浪漫的理解和表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的现象,进行了大胆奇特的想象与发问。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也被杨丽萍延续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从2003年编导并领衔主演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到《十面埋伏》《孔雀》再到现在的《荆楚映象》,她始终保持对原生态文化的关注与呈现。
她希望将人类对于心灵回归、生命激情、灵魂升腾的情感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趋于“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五十多年了,我一直在从事舞蹈工作。早期跳孔雀舞时,我就是一个特例,非常有自己的特点,很独树一帜。现在大家接收的信息量都很大,审美的眼光也很高,高科技投影的舞台运用也非常常见了,但身体最准确、最有意义的表达,是我始终追求的东西。”
在坚守艺术创作初心的同时,杨丽萍也在探索新时代创新表达。她明白,对于舞台艺术来说,视觉吸引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舞蹈作为艺术品,不能单单只是肢体好看,也不能单单只有文化,还必须给观众带来视觉的新鲜刺激感。在视觉方面,我们也会有很多很浅的东西浮在上面,我们叫‘深入浅出’。希望观众从关注美,进而关注到更深度的内涵。”
“舞蹈是一种表达感情的特殊语言,很有魅力。古代尊称舞者为‘巫’,可以通天达人。我的作品都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也期待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用更专业的传播,让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民间走向世界,孔雀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活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