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整治游戏成瘾:从神经科学视角解读新政
国家出手整治游戏成瘾:从神经科学视角解读新政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做出严格限制:每天仅允许在20-21点之间登录游戏,其他时间禁止进入。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广泛讨论。那么,为什么需要如此严格的管理?让我们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一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
大脑发育关键期:游戏成瘾的神经科学解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倪端宇指出,青少年正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长时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可能导致功能性脑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游戏成瘾与大脑的发育特点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大脑的前额叶(负责决策、自我控制等高级功能的区域)尚未完全成熟,而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反应的区域)却已经高度活跃。这种发育不平衡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也更容易形成成瘾行为。
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网瘾会影响青少年大脑中控制注意力和情绪的区域,导致功能连接中断。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当网瘾青少年从事需要注意力、计划、决策等活动时,大脑区域在协同工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中断和混乱。这种大脑功能的改变不仅影响学习和认知能力,还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困难,增加其他成瘾行为的风险。
未成年人游戏成瘾现状:触目惊心的数据
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约九成未成年人首次接触互联网是在初中之前,学龄前触网比例达23.78%。
虽然近年来网络游戏防沉迷措施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每周游戏时长3小时以上的未成年人占比为24.9%,较2021年下降37.2%,但依然有接近三成未成年人上学期间每日线上娱乐时间超过2小时,其中5小时以上占比达5%。这些数据表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游戏成瘾的危害:不只是简单的“贪玩”
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远不止是简单的“贪玩”。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游戏成瘾是一种慢性精神行为障碍,核心表现是无法控制游戏行为,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自我约束力下降,诱发焦虑、抑郁、敌对等负性情绪。
躯体健康方面,游戏成瘾可导致视力下降、眼底病变、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肥胖等问题。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
社会功能方面,游戏成瘾者往往缺乏社交活动,长期脱离社交活动会使孩子对社交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如表情、动作)的敏感度降低,从而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能力,导致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受损等。
科学应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联动
面对游戏成瘾这一复杂问题,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专家所言,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对于家长而言,正确的引导和陪伴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设定合理规则,避免简单粗暴的限制方式。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为孩子树立榜样。
学校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社会层面,游戏行业需要严格执行实名制和防沉迷系统,电商平台要加强监管,防止未成年人通过租借账号等方式绕过限制。
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这一新政策,正是基于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和游戏成瘾危害的深刻认识。通过严格限制游戏时间,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不仅是对个体负责,更是对国家未来负责。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远离游戏成瘾的健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