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纠葛:《情愿》背后的故事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纠葛:《情愿》背后的故事
1921年,一个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这一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认识了比她大11岁的徐志摩。徐志摩是林徽因父亲的弟子,已婚且有子。然而,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被眼前这个才貌双全的少女深深吸引,两人很快陷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
然而,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法圆满。徐志摩虽然为了林徽因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却因无法承受成为这段婚姻破裂的根源而选择了离开。她深知,徐志摩是一个已婚且有子的男人,这段感情不仅会伤害到他人,也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无尽的困扰。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两人在加拿大举行了婚礼。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慕之情丝毫不亚于徐志摩,但与徐志摩不同的是,梁思成选择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他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林徽因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在精神上给予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即使在面对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旧情时,梁思成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他将徐志摩飞机失事的碎片放在林徽因的房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林徽因的理解和支持。
《情愿》这首诗,正是林徽因在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中创作的。诗中“落叶”“流云”等意象,象征着林徽因对自由的渴望。然而,尽管她试图追求自由,内心却始终无法释怀对徐志摩的情感。这种矛盾让她在空虚中徘徊,试图忘却过往,但记忆中的情绪却难以抹去。最终,她选择了归于虚无,连同自己曾在世界活过的痕迹也被遗忘。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这句诗道出了林徽因内心的挣扎。她渴望像落叶和流云一样自由,却又无法割舍对徐志摩的情感。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林徽因在面对徐志摩时的真实写照。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有着落的惆怅;在黄昏,半夜,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这句诗则展现了林徽因在感情上的无奈和痛苦。她试图忘记过去,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始终在心中徘徊,让她无法释怀。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这句诗表达了林徽因对过去的决绝。她试图彻底忘记这段感情,忘记曾经的温柔和爱恋,甚至不惜将自己曾经活过的痕迹也一并抹去。
然而,林徽因终究无法完全忘记徐志摩。1931年,当她得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的消息时,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无法言喻。她为徐志摩写下了《别丢掉》这首诗,以表达对这段感情的深深怀念。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这首诗中,林徽因用优美而哀伤的语言,表达了对徐志摩的深深思念。她希望保留着那份真挚的感情,即使在黑夜中也要让它像灯火一样照亮前方。这种深情的告白,让人感受到了林徽因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林徽因的一生,注定要在感情的漩涡中挣扎。她选择了梁思成,选择了理智和现实,却始终无法忘记徐志摩。《情愿》这首诗,正是她在这段感情中挣扎的真实写照。它展现了林徽因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