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集采推动下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新选择
瑞舒伐他汀:集采推动下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新选择
2018年,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4+7”试点)拉开了药品集采的序幕。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药物,瑞舒伐他汀在2019年被纳入国家集采目录。集采政策的实施不仅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也显著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政策背景:集采推动价格大幅下降
自2019年瑞舒伐他汀被纳入国家集采以来,其价格和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显示,集采执行次年,瑞舒伐他汀钙片的销售额降低了5.55%,但销售量增加了2.38%。这一变化反映了集采政策对药品价格的直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原研厂家未中标,但其依靠价格优势依然保持最大的销售额份额。集采执行结束后,部分仿制未中标企业的销售额份额甚至超过了仿制中标企业。这表明,在集采政策的推动下,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临床价值: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角色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手段。根据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的最新推荐,对于40~75岁伴有≥1种CVD危险因素且10年CVD风险≥10%的成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CVD的一级预防是合理的。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上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加速血清LDL分解代谢。其主要作用包括:
- 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LDL-C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
- 轻度降低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
-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 降低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USPSTF回顾的22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或无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
- 降低全因死亡相对风险达8%
- 致死或非致死性卒中相对风险降低22%
- 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相对风险降低33%
- 复合心血管结局事件相对风险降低28%
公共卫生意义:提升用药可及性
集采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的可及性。上海瑞金医院牵头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多个疾病领域的集采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例如:
- 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硼替佐米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在高血压治疗中,苯磺酸氨氯地平仿制药与原研药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相当
-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降脂效果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 在糖尿病治疗中,格列美脲仿制药与原研药在降糖效果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集采药物在保持疗效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提升了用药可及性。
未来趋势:更多他汀类药物将纳入集采
随着国家药品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未来将有更多他汀类药物被纳入集采目录。这将进一步推动药品价格下降,提升患者用药可及性。同时,仿制药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已经得到临床验证,可以作为原研药的有效替代选择。
总结来看,瑞舒伐他汀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药物,在国家集采政策的推动下,价格大幅下降,可及性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更多他汀类药物被纳入集采目录,将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实惠,进一步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