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冠心病治疗智慧
《黄帝内经》中的冠心病治疗智慧
《黄帝内经》中的“胸痹”:冠心病的最早记载
“胸痹”是《黄帝内经》中对冠心病的最早记载。《灵枢·本藏》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以胸部闷痛、胸背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进一步描述了胸痹的症状:“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这些症状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的表现高度吻合。
古代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认为胸痹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灵枢·经脉》指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揭示了心气不足和瘀血在胸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胸痹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之邪上乘,导致胸阳痹阻。《圣济总录》则提到:“卒心痛者,本于脏腑虚弱,寒气卒然客之”,强调了脏腑虚损和外邪侵袭的作用。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胸痹的病因病机理论。《症因脉治》指出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导致痰湿内生是重要诱因;《杂病源流犀烛》则强调情志失节会导致心脉痹阻。这些认识为胸痹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中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提出了治疗胸痹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这表明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进行辨证施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通阳宣痹”的治疗大法,主张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来宣通胸阳、化痰降逆。
现代医学的评价与应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许多治疗原则和方法具有科学依据。例如,瓜蒌薤白半夏汤中的薤白含有挥发油,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瓜蒌中的瓜氨酸能促进心肌代谢,改善心脏功能。这些药物在现代临床中仍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治疗冠心病时,既重视内治法,又善于运用外治法。他创制的五灵止痛散(由五灵脂、蒲黄、冰片组成)舌下含服,用于心绞痛发作时的治疗。方中五灵脂苦泄温通,《本草纲目》载其“主气血诸痛”,蒲黄甘平化瘀,《本草择要纲目》谓其“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冰片是凉开药,气味芳香走窜,三药并用,辛香温通,对气滞、血瘀、邪闭导致的疼痛都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近年来邓铁涛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研制成冠心止痛贴(由川芎、冰片等组成),外贴心俞、膻中、虚里等穴,可使其药效通过经络直达病所。临证使用冠心止痛贴治疗心绞痛,疗效满意。
结语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对胸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这些古法在现代临床中焕发了新的生机。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治疗冠心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时,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