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现极端寒冷:多地气温创新低,部分地区比北极还冷
立春后现极端寒冷:多地气温创新低,部分地区比北极还冷
2025年立春后的第一天,本应是春暖花开的开始,然而一场罕见的寒潮却让全国多地陷入“冰冻”模式。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这场突如其来的寒冷让许多人直呼“这是最冷的春天”。
极端寒冷席卷全国
2月7日清晨,北方多个城市创下今冬最低温纪录。内蒙古呼和浩特气温降至零下26.5度,山西太原零下16.6度,北京零下12.1度,天津零下12.4度,济南零下12.1度,石家庄零下11.6度,郑州零下7.2度。这些数据不仅打破了当地今冬最低温纪录,甚至创下近两三年来的新低。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寒冷不仅限于北方。2月8日,冷空气继续南下,上海徐家汇气温降至零下4.2度,打破1990年以来2月最低纪录。合肥零下9.8度,南京零下7.5度,杭州零下4.6度,这些温度在南方地区实属罕见。
比北极还冷的中国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部分地区竟然比北极还要冷。2月8日凌晨,北极点气温约为零下25度,而河北康保气温低至零下34.2度,山西右玉零下30.4度,大同零下28.2度,均低于北极点温度。上海徐家汇零下4.2度的温度,甚至低于北极圈内新地岛西部的零下1度。
这种反常的温度分布,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立春后反而更冷了?为什么中国部分地区会比北极还冷?
极端天气的多重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博宇解释说,这种极端寒冷天气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立春并不意味着天气立即变暖,它只是春天开始的信号。其次,近期北方地区虽然已进入立春节气,但并未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季,冷空气依然活跃。
从气候统计看,每年寒潮出现的时间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可出现在次年5月份。目前仍处于寒潮活跃期。此次寒潮天气中,东北低压西侧的高空冷平流异常偏强,同时在降温前华北黄淮平原地区出现了升温,高空大风由蒙古高原进入平原地区后,冷降、暖升大风下传的现象明显,造成了这次大风天气的极端性。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涛动的负相位也加剧了这种极端天气。WMO(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5年将出现破纪录的高温,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可能呈现“冰火二重天”的特征。
影响与应对
这种极端寒冷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北方冬小麦仍处于越冬期,寒潮降温对其生长影响不大。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温明显,可能对油菜抽薹产生一定影响。专家建议农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作物。
对公众而言,这种极端天气增加了冻伤和失温的风险。专家提醒,在大风降温天气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皮肤暴露,戴帽子、手套等可以有效减少风寒效应的影响。
未来气候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种极端天气可能成为新常态。WMO最新通报显示,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期间,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高达60%。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面温度的大尺度降温,通常会产生与厄尔尼诺相反的气候影响。
然而,即使出现短期降温的拉尼娜事件,也不会改变大气吸热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升温的长期轨迹。过去九年的数据表明,即使在拉尼娜的降温影响下,这仍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九年。
这种“冰火二重天”的气候现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