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牛人们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顺序——贾诩、毛玠、沮授
三国牛人们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顺序——贾诩、毛玠、沮授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策略之一,这一策略最早由贾诩提出,随后被毛玠、沮授等人进一步完善,最终由曹操成功实施。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策略的提出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董卓将汉献帝迁往长安,自此天下陷入大乱。东汉王朝进入覆灭倒计时,汉献帝开始颠沛流离,很多有识之士都知道,谁控制了汉献帝,谁就能够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贾诩:最早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后,其部将李傕等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的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此计被李傕等人采纳,于是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
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
毛玠年轻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曹操入主兖州后,征召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袁绍、刘表虽然兵民众多,力量强盛,却都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树立基础、建设根本的人。用兵之事,合乎正义的才能取胜,保守权位需要财力,因此,应当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郑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沮授:建议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公元195年,汉献帝辗转流亡到河东等地,沮授进谏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袁绍听后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淳于琼等人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立汉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于是放弃。第二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袁绍大为后悔。
荀彧、丁冲、董昭:最终促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荀彧却劝曹操一定要迎接天子。荀彧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在政治策略上,毛玠、荀彧、程昱等人都建议曹操奉迎汉献帝,但在实际操作上,是董昭率先让曹操和汉天子取得了联系,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迈出了第一步,而这一步在进行的时候,董昭还处于张杨麾下,不隶属于曹操。后来曹操顺利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全是在董昭的谋划下,所以说董昭是曹操“挟天子”的幕后功臣!
其实,在天下大乱,汉献帝颠沛流离的情形之下,很多阵营的有识之士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只不过毛玠、沮授等人的观点被明确记载了下来。有想法很重要,但落实到位更重要,只有曹操真正的把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所以曹操更胜一筹!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