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孔子教你如何“好问则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孔子教你如何“好问则裕”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2606689_121123733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787638707194627
3.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02315
4.
https://zhidao.baidu.com/index/
5.
https://kzwadmin.chinakongzi.org/index/app/show?articleId=31629&colId=12&type=putong&userid=0&token=c3ce0581b681ede2332015fb3e6fe988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7/10/54482765_1132419181.shtml
7.
https://m.qidian.com/ask/qbpmiycurbp
8.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251176
9.
https://www.kongziyjy.org/nd.jsp?id=224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留下的千古名言,也是他对“好问则裕”这一古训的最好诠释。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不仅通过言传身教倡导好问的精神,更在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好学的典范。他曾经不远千里,向老子请教礼制。《史记》记载,孔子与南宫敬叔一同到洛邑,向老子问礼,探讨礼的内涵和君子的品行。在老子那里,孔子受益良多,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也进一步多了起来。

孔子还曾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向师襄子学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在学琴时,孔子一首曲子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的曲目。师襄子劝说孔子可以学习一些其它的曲目,但孔子却说:“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首曲子的技巧,可以学其它曲目了。”孔子说:“丘未得其志也。”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曲子中表达的思想,可以多学些内容了。” 但孔子说:“丘未得其为人也。”过了些时候,孔子默然深思,一副志向高远的样子,随后眺望着远方,说:“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听到,便起身离席,向孔子行礼,说:“这首琴曲就是流传下来的《文王操》。”这种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正是孔子能够成为一代圣人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孔子更是通过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展现了孔子的教学智慧,更体现了他对“好问则裕”的深刻理解。

01

从对话中启迪智慧

在一次著名的对话中,孔子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如果有人赏识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子路直率地说:“如果让我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只需要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让它的军队变得骁勇善战,国人也都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完后只是微微笑了笑。冉有则表示,如果让他治理一个小国,三年以后,可以让那里的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公西华则谦虚地说:“我不敢说我一定可以,但是我愿意学习。宗庙祭祀之事,或者是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做一个小小的礼仪官。”

当轮到曾皙时,他却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想:“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郊外去春游,在沂水河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傍晚时分再唱着歌回家去。”孔子听完后叹息道:“我很赞同你的看法啊!”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更体现了他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视。通过这样的对话,孔子不仅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志向和特点,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02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孔子还非常注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他曾经对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当子贡表示理解时,孔子高兴地说:“以后可以和你一起讨论诗了。我只要说出前半句话,子贡就能想到后面那句是什么。”

在《阳货》篇中,孔子更是直接告诉学生们:“你们为什么不去学诗呢?诗歌,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考察世事,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发泄心中的烦恼,往小了说,可以学习其中的知识来侍奉双亲;往大了说,可以学习些辅佐君王的谋略。此外,学诗还可以多认识些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名字呢。”

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3

以身作则,示范好问精神

孔子不仅教导学生要好问,更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了什么是真正的谦虚和好学。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虚心求教的态度,正是“好问则裕”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孔子从不自以为是,而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论语》中记载,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认为: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激励他勇敢去做;仲由行事勇气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过刚勇。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体现了孔子对每个学生的深入了解,更展示了他如何通过问答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04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孔子的教学理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相长”。他认为,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经说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教学的精神,正是他能够始终保持学术活力的关键。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三次拜访老子请教,反复研读《易经》,穿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这种教学相长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孔子个人的学习和教学中,更成为了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问,共同进步。在《论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孔子的学生们相互讨论、相互提问的场景。这种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正是“好问则裕”精神的最佳体现。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好问来获得知识和智慧。他不仅自己是一个好学的人,更通过教学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孔子的“好问则裕”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不要害怕提问,不要羞于请教,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以孔子为榜样,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勇于提问,善于思考,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正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一个“学而知之”的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