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控烟:创新引领下的健康之路
上海控烟:创新引领下的健康之路
2017年,上海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成为全国首个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超大城市。这一举措不仅显著改善了市民的健康状况,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创新引领:上海控烟的三大亮点
上海在控烟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全国首个室外吸烟点标准
2024年9月1日起,上海正式实施《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DB 31/T 1482-2024)。这一标准填补了国内室外吸烟点管理的空白,在国际上也具有创新引领意义。标准对室外吸烟点的选址、设施、标识、健康提示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规范室外吸烟行为,减少二手烟危害。
“控烟行动三部曲”理念
上海提出“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的控烟行动三部曲,这一理念在全国尚属首创。通过统一的控烟标识系统,包括禁烟标识和吸烟点标识及引导标识,有效引导吸烟者规范行为,保护非吸烟者权益。
立法与执法双管齐下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自2010年生效实施以来,先后经两次修订,分别于2017年施行室内全面禁烟和于2022年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同时,全市持续加强控烟监管执法力度,确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成效显著: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
控烟政策的实施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数据的变化。
- 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2010年的37.5%下降至12.4%
- 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7个百分点至19.2%
- 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高达98.1%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系列控烟措施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显示,如果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上海的全面无烟立法,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0.04%至0.07%。
深入人心:控烟理念成社会共识
控烟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吸烟行为,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
全民参与的控烟氛围
上海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控烟工作,任何个人都可以要求吸烟者停止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吸烟,可以要求禁止吸烟场所所在单位履行禁止吸烟义务,并可以对不履行禁烟义务的单位,向监管部门举报。
医防融合的戒烟服务
上海已设置694家戒烟门诊,并要求规范落实简短干预戒烟制度、随诊问询制度、转诊制度、门诊登记制度和定期随访制度。同时,推动控烟干预融入临床医生日常工作,实现医防融合。
挑战与展望:让控烟之路越走越宽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上海的控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执法难题待破解
部分场所仍存在执法不到位的情况,一些经营者为了生意便利,对吸烟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室外吸烟点管理需优化
虽然室外吸烟点标准已经出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科学设置吸烟点,既满足吸烟者需求,又最大限度减少对非吸烟者的影响,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控烟理念需持续推广
虽然市民对控烟的支持率很高,但仍有一部分人对控烟政策存在抵触情绪。这需要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和宣传,让控烟理念深入人心。
上海的控烟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全民参与,完全有可能在超大城市实现全面控烟。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胜利,更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未来,随着控烟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无烟的健康中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