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源远流长,从夏商时期的简单随葬到秦汉时期的宏大陵园,再到明清时期的严密规制,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体系。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一窥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历程。
夏商时期的陵寝制度
夏、商时期的陵寝制度相对简单,盛行随葬。当时帝王陵墓依据家族血缘关系集中于一个地区建造,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边会划定专门的陵区,严禁外人随意进入。陵区的范围颇为广大,往往绵延十数里甚至百多里,内部依据严谨规划布局构建各类建筑物,且选址多靠近都城。这一时期的陵寝布局体现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帝王陵墓依家族血缘关系集中建造,意味着在丧葬这件大事上,家族体系起着主导性的安排作用,反映出当时家族观念在整个社会观念中的重要地位,即使贵为帝王也遵循家族丧葬的安排逻辑。
秦朝时期的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到秦朝时有了显著发展。秦始皇好大喜功,他的陵园按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局,规模宏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新的特征,即在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且以陵号命名。同时,秦朝延续了建造祭祀建筑的传统,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建立宗庙并设立神主,还在陵侧构建寝宫,摆放衣冠用具以接受日常祭祀。秦朝的陵寝制度为后世历代帝王陵寝制度奠定了深厚基础,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时期的陵寝制度
西汉传承并发展了秦代的陵寝制度。西汉陵园仅有一个重城,陵墓坐落于陵园中心,朝向为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位于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同一陵园内异穴合葬。自汉文帝起,帝、后各自营建陵园。汉景帝时,在汉文帝霸陵旁修建庙宇,这种陵旁立庙的制度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能“凿山为陵”。到西汉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为横穴式,包含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多个部分;竖穴式陵墓则采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其形制和结构完全仿照现实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内仅有棺而无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要么绘有彩色壁画,要么有模印的画像砖,石结构墓葬中则大多是雕刻画像。壁画题材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重点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类生活场景。从汉高祖开始,西汉各陵出于政治考量设置众多陪葬墓,也就是“陪陵”,构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多为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这种陪葬制度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陪葬帝陵,既是他们生前地位崇高的体现,也是帝王巩固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丧葬安排,即使在死后也强调了君臣关系或者亲属关系的延续,反映出当时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政治格局。
唐朝时期的陵寝制度
唐代建都西安,此地地势依山背原,“凿山为陵”之风盛行。唐代皇陵气势磅礴,陵区内有众多由殿宇楼阁构成的地面建筑;有功臣陪葬,皇亲从葬;还有大量充满时代感且威武雄壮的陵墓石刻。陵园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布局分为上宫和下宫,分别是上陵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之处。与前朝不同的是,自唐高祖李渊时期开始,唐代后妃附葬帝陵而不单独起陵。
宋朝时期的陵寝制度
宋代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承袭唐代初期的制度,但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做法。北宋的陵寝在皇帝驾崩后才着手建造,并且全部工程必须在7个月内竣工。受此影响,宋代陵园规模不及唐代。此外,宋代恢复了汉代后妃单独起陵的规制,后妃单独在帝陵西南隅营建陵园。后陵建筑与帝陵相同,只是规模较小,除宋太祖庄怀皇后潘氏有陵号“保泰”外,其余后陵均无陵号。
明朝时期的陵寝制度
明朝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这些改革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陵墓形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这是为了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防止雨水浸湿墓穴,因此这一时期对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十分讲究,墓中的尸体大多保存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并扩大了用于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地废除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明代对陵寝的保护更加严密且制度化,例如,图谋破坏山陵者以“大逆”罪论处,不论主谋从谋一律凌迟处死;偷盗大祀神祇中御用祭器、帷帐等物者斩首;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首,家属发配边军。而且,明代专门设立神宫临军负责陵寝保卫,还设置一卫驻兵屯军保护陵寝外部,可谓戒备森严。
清朝时期的陵寝制度
清朝除了在陵冢上增设月牙城外,基本沿袭明代的陵寝制度,其陵园布局相较于明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各类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通常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