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规划下的畅春园复原探秘
北京城市规划下的畅春园复原探秘
畅春园,这座被誉为“京师第一名园”的皇家园林,自康熙年间建成以来,见证了清朝的兴衰更迭。然而,这座承载着重要历史记忆的园林,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其遗址逐渐被现代建筑覆盖,仅存的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门也孤零零地矗立着,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三山五园研究团队通过综合研究清宫历史图档、近现代航拍测绘影像及考古报告等资料,成功复原了畅春园在乾隆和道光两个时期的平面布局。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缺,更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中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复原之路:从考古到图档
畅春园的复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研究、图档分析等,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复原成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2000年,在修建西北四环路时,文物部门对畅春园大宫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宫门和东西朝房建筑遗址。然而,由于发掘面积有限,考古报告比较简略,并没有展现出遗址的全貌。研究团队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历史文献和图档资料,对畅春园的整体布局进行了复原。
在图档资料方面,研究团队主要依据的是《畅春园地盘形势全图》,该图标注:“道光廿六年三月廿九日对准样”。图上许多建筑景观已经标注“拆除”,未拆除的景观建筑仍绘出其分布和间数,是对畅春园整体景观表达最准确的地图。此外,研究团队还参考了1955年1:5000地形图、1959年1:2000地形图以及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航空照片,1999年卫星照片等,确定遗址位置和分布状况。
复原成果:重现昔日盛景
通过复原研究,畅春园的整体布局得以重现。畅春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约1200亩,全园坐北朝南,分为宫殿区和园林区两大部分。其布局严谨,建筑朴素,多采用小式卷棚瓦顶,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用土阜平冈,未使用珍贵湖石。
畅春园的主体建筑九经三事殿位于园南墙处,南墙位置可以由园子内外的湖泊、河道、桥涵来确定,其址在科技大厦门前,而九经三事殿主体在园墙南侧,殿前还有月台。大宫门位于畅春园遗址南端,面阔五间,东西各有朝房五间,门前有照壁,周围大墙环绕,墙外环以河湖。二宫门五楹,中为春晖堂五楹,东西配殿各五楹。
畅春园的园林区则以自然山水为主,辅以亭台楼阁。园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景色幽静。主要景点包括延爽楼、丁香堤、兰芝堤、桃花堤、瑞景轩、清远斋、澹宁居、渊鉴斋、佩文斋、镜峰、清溪书屋、闲邪存诚、韶松轩、买卖街、无逸斋、蕊珠院、观澜榭、俯镜清流、蒙养斋等。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畅春园的复原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清代首座兼具“避喧理政”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的复原工作对于了解清代皇家园林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其复原成果揭示了畅春园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开创性地位,以及其对后来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影响。
同时,畅春园的复原成果也为北京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提出构建“两山一湾、两区两轴、三带多片”的保护传承空间格局,其中三山五园地区是整体保护的重点区域。畅春园作为三山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原成果为整体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启示与展望
畅春园的复原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为当代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畅春园的复原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重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畅春园的复原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考古发掘的局限性、历史文献的缺失、图档资料的准确性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复原成果的准确性。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期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复原成果。
畅春园的复原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畅春园的昔日盛景能够以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