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一季度增速18.2%,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一季度增速18.2%,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024年一季度,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81.08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8.2%,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这一亮眼数据背后,是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市场需求拉动下的全面复苏。
增长背后的双轮驱动
这一轮增长并非偶然,而是生产与消费两侧共同发力的结果。在生产侧,广东电子信息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去年年底,广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4个试点城市中约半数选择了电子信息作为试点行业。例如,肇庆一家热管企业通过AI主动设计,节省了50%的研发时间和费用,设计品质明显提升。
在需求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持续释放。国内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升级类电子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世界经济回暖,外需亦强劲复苏。据统计,一季度深圳、惠州出口分别增长28.2%、8.4%,机电类产品占据了深圳出口总值的68.3%。
产业优势:规模与创新的双重引领
与同属电子信息大户的江浙相比,广东在产业体量与增速上均居领先。数据显示,广东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占全国约三分之一,一省体量便与整个长三角相抵。2023年,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占全省规上工业的23.4%、25%,出口交货值占比更是达到51.5%。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在于其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从上游的电子材料、集成电路,到中游的电子元器件,再到下游的整机制造,广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据统计,广东手机、移动通信基站、智能可穿戴等电子整机产品及配套的电子元件、光电子器件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
未来展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东正积极布局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去年末,广东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进行了更新,提出将实施稳链强链补链工程,在重点领域加强研发,打造全产业生态。到2025年,产业营收和增加值将分别攀上5.5万亿元、1.1万亿元。
在具体领域,广东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终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等未来方向。例如,在量子信息领域,广东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汇聚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量子信息技术创新平台。
挑战与应对:补链强链进行时
尽管成绩斐然,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产业链上游环节相对薄弱,太阳能电池产量仅为江苏的1/35。对此,广东已启动“广东强芯”工程,通过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等提升产业链韧性,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此外,广东还积极推动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产业协作和共建。通过补链强链,广东电子信息产业正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