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东莞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协同发展?
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东莞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协同发展?
2024年6月30日,随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格局被彻底改写。这条全长24公里的跨海大桥,不仅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20分钟,更为中山和东莞这对“邻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实力对比:东莞领跑,中山增速亮眼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莞依然占据明显优势。2024年上半年,东莞实现GDP总量53237.42亿元,同比增长5.3%,而中山则为1885亿元,同比增长4.5%。尽管总量差距明显,但中山的经济增速已开始赶超,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产业基础方面,两市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东莞凭借华为、OPPO、vivo等龙头企业,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9%。而中山虽规模稍小,但其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已连续两年产值超5000亿元,展现出不俗实力。
区域定位:各展风采,优势互补
东莞作为“世界工厂”,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东莞被定位为“国际制造中心”,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已集聚30家新型研发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中山则借助深中通道的开通,全力推进翠亨新区建设。这个规划面积993.01公顷、总投资500亿元的填海项目,将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滨海新城。翠亨新区作为“黄金内湾”的重要节点,将与深圳前海形成紧密联动,承接深圳的产业溢出和创新资源。
未来展望: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深中通道的开通,为两市的合作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东莞可以利用其制造业优势,与中山的创新资源形成互补。中山则可以通过翠亨新区,更好地融入深圳都市圈,共享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红利。
从竞争到合作,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中山和东莞正在书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篇章。两市不是简单的“谁胜谁负”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大湾区的蓝图中找准定位,实现共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这对“邻居”必将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