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陪伴一代又一代宁波人的城隍庙,让我们细数城隍风雨千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陪伴一代又一代宁波人的城隍庙,让我们细数城隍风雨千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15/09/33913043_1144581266.shtml

宁波府城隍庙,又名郡庙,西接宁波月湖胜景,南邻唐代著名古迹天封塔,自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座陪伴宁波千年的城隍庙吧。

历史沿革


城隍庙神像旧照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刺史沈承业在子城西南五十步建城隍祠,南宋时,两浙转运司备摄守程覃奏请宋宁宗,赐庙额曰:“灵佑”,俗谓之灵佑庙,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宁波人单仲友奏请朝廷,因为宁波古称“明州”与明朝名称重合,建议将明州改为宁波, 当时全国城隍庙分为都、府、州、县四个等级,宁波的城隍庙为府级,因此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宁波府城隍庙重建。重建后的宁波城隍庙,由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组成。这次建造,整座庙宇结构完整,古朴华丽,气势宏伟,无论是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工艺精美程度上都超过以往。

90年代的宁波城隍庙商业城

二十世纪90年代,宁波城隍庙自觉、主动地融入时代潮流,城隍庙新商城、城隍庙美食城、城隍庙商业步行街相继开业……宁波城隍庙实际变成了当时浙江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商场。

2018年10月,宁波城隍庙建筑参照清光绪十年最后一次大修的格局重建。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对所有的古建筑和雕塑全部进行考据和评价,对有历史有典故的“古器”全部保留,丝毫未动,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有风貌。修缮中还采用了大量宁波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包括荟萃生漆脱胎、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大隐石雕等。2020年6月27日,宁波城隍庙重新对外开放。其后,宁波府城隍庙修缮工程被列为首届“匠心杯”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供奉神明


说到城隍庙,最重要的自然是其中供奉的城隍,所谓城隍,“城”和“隍”都有城池的意思。“城”是城墙,“隍”指城墙外的护城壕。《说文解字》说,“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和“隍”都是用来拱卫城市的。城隍爷也就是城市的保护神,宁波的城隍是纪信,楚汉战争时刘邦身边的大将军。

纪信假扮刘邦向西楚诈降,成功掩护刘邦脱险,而其本人不幸被俘。项羽见纪信忠心,有意招降,被纪信拒绝。恼羞成怒的项羽最终用火刑将纪信烧死。京剧中有《取荥阳》一出,又名《楚汉争》《纪信替主》,豫剧里也叫《火烧纪信》,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刘邦当上皇帝后,想起纪信的功劳,下令追封他为“成纪城隍”,可戴帝王冕,永受人间香火。


除了祀奉纪信,城隍庙还有8个祔神,跟城隍一起受香火供奉,这八人都是曾在宁波造福一方,广受乡梓爱戴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第一位韩察,唐明州刺史,是他决定了之后千年宁波行政中心的位置,主张把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今天的宁波城就是在他画下的蓝图中一点点发展起来。

第二位应彪,是前一位的继任者。他的主要功绩是于公元823年在三江口建造了东津浮桥,即今灵桥的前身,灵桥历经千年,至今已是宁波人的一种象征。

第三位王元暐,即它山堰的建造者,宁波治水第一人。由他主持营建的水利工程保鄞南的广袤土地和人民千年以来不受水患,丰衣足食。

第四位黄晟,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民间传说中,黄晟有斩蛟之能,杀死了为祸宁波的恶龙。现实中,他主持修建了宁波的罗城,宁波“城池”的范围在他手上厘定。


第五位沈承业,后梁明州刺史。其人生平不显,不过跟城隍庙因缘深厚。沈承业是宁波第一座城隍庙的创立者,他建造的城隍庙不在今址,而在“子城西南五十步”,离鼓楼不远。

第六位王安石,在宁波期间,时年不到30岁的青年王安石修水利、兴教育、试改革,着实留下一番事业,尤其是办县学,聘请名儒任教,对四明文风的带动有开创之功。

第七位张琪,是将城隍庙迁至今址的地方官。明洪武四年,城隍庙失火,时任知府张琪将位于县学街的宋景福寺、元帝师殿旧址改建为城隍庙,从而在城隍庙发展史上留名。

第八位钱肃乐,明末宁波著名抗清英雄,大明孤臣。清兵进入浙江时,钱肃乐倡议起兵,与钱氏家族的一众兄弟,以及张苍水一道,书写了甬城抗清史上的壮丽诗篇。


饱经千年风霜,城隍庙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宁波人,走过了他们的人生,相比起高高在上的宗教神明,这些曾经造福民众,由民众选出的城隍神,显得是那样的亲切熟稔,乃至于当城隍庙从名噪一时的小吃城变回纯粹的神庙时,让宁波人那样的不适应……无论如何,如今城隍庙依然陪伴在宁波人身边,虽然几经变迁,却又似乎从未改变,相信即使再历不知几度春秋,这座亲切的庙宇,也依然会和往常一样,陪伴着我们继续走下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