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舍生取义”,你读懂了吗?
文天祥的“舍生取义”,你读懂了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文天祥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文天祥: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20岁考中状元,曾任赣州知府。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组建义军,捐献家资,以身赴难。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在押解途中,他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传世之作。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不仅是文天祥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他舍生取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被捕后,文天祥被囚禁在元大都(今北京)长达三年多。期间,元人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甚至用亲情来触动他,但文天祥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的豪迈诗句,展现了他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从容就义,以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的誓言。
现代英雄:舍生取义精神的传承
在当今和平年代,虽然不再有国破家亡的危机,但“舍生取义”的精神依然在当代人身上熠熠生辉。
2006年,空军飞行员李剑英在完成训练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飞机受损严重。当时,他本可跳伞逃生,但考虑到飞机坠毁可能危及附近村庄的安全,他在短短16秒内果断决定迫降,最终壮烈牺牲。这种为了保护更多人而放弃个人生命的抉择,正是舍生取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因病重且家庭贫困,却坚决签署拒领美国援助面粉的声明。他在日记中写道:“反对美国扶植日本,不应逃避责任。”他宁可忍受饥饿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援助,最终因贫病交加去世。这种坚守民族气节的行为,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
2016年,河南省南阳市一栋居民楼突发大火,租户王锋发现火情后,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冲入火海救人。尽管自己被严重烧伤,仍坚持到所有邻居安全撤离才就医,最终因感染不幸离世。他的英勇行为展现了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舍生取义:永恒的精神追求
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到当代的平民英雄,舍生取义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导向。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需要面对生死抉择,但舍生取义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小我与大我的冲突时,要勇于担当,坚守道义。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平凡生活中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关键时刻,总有人能挺身而出,为了更高的道德原则或他人福祉,不惜牺牲自身利益乃至生命。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