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提名背后:《封神》系列的工业化之路
金鸡奖提名背后:《封神》系列的工业化之路
近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9项提名,引发热议。这部耗资巨大的魔幻史诗巨制,不仅在票房上取得突破,更在电影工业化制作方面为中国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让我们走进《封神》系列的幕后,揭秘这部史诗巨制的诞生过程。
工业化流程:11000人的创作团队
《封神三部曲》项目自2014年启动,至今已历时11年。第二部《战火西岐》的制作团队规模空前,创作部门多达14个,累计工作人员超过11000人。影片从编剧、概念设计、美术、分镜及预览、摄影、动作、马术、特效化妆、物理特效、剪辑、视效、声音、音乐、选角及演员训练等多个方面,全面践行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道路。
全片1927个视效镜头,视效镜头量占比高达86%,超过2400位视效工作人员参与制作。作为华语电影唯一达到真4K级别的真人实拍视效影片,《封神第二部》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导演乌尔善表示:“越是充满幻想色彩的电影,越要尽量做到真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创团队制定了严格的工业化拍摄流程:从概念设计到制作概念雕塑,再到设定运动学原理与动态测试,进一步到分镜头的设计,而后由预览团队制成动画预览,再进行视效镜头实拍。以拍摄为基础,视效制作实现真人表演与后期数字生物、数字角色的准确叠加,共同完成一场浑然天成、震撼逼真的对战。
技术创新:从雷震子到殷郊法相
在技术层面,《封神第二部》实现了多项突破。影片中的雷震子和墨麒麟角色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升级,对其骨骼、肌肉、表皮组织结构等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制作,同时融入更多对演员形体与面部的细致捕捉,使得角色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呈现更为丰富。
最引人注目的是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这是“封神”系列中首次出现的形象。为了实现这一视觉奇观,制作团队采用了全新的体积捕捉技术。通过150台摄像机全方位记录演员的表演,将真实表演数据用于角色贴图,使得这一复杂形象的刻画既保持了视觉震撼,又能够细腻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文化融合: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
《封神》系列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突破,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演绎。创作团队先后前往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进行采风,涉及历史考古和传统艺术两个领域。河南是殷商故地,陕西是周人故地,团队将大量青铜器纹样运用在服装和兵器设计上。在山西,团队从永乐宫、玉皇庙、双林寺等地的雕塑和壁画中汲取视觉创作灵感。
影片中的魔家四将形象取材自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而50多座单体木构建筑则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穿斗式建筑方式。音乐方面,团队特别邀请音乐总监蒙柯卓兰,基于对古代民间音乐旋律的想象,创作出带有质朴且浓烈感情的音乐,完美呈现《诗经》中“风”的部分。
观众反馈: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考验
尽管《封神第二部》在技术和艺术上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但观众的反馈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许多观众对影片的视觉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IMAX画幅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极强,特效场景令人震撼。另一方面,也有观众对部分特效场景提出批评,认为某些角色的特效处理不够自然,与整体画风存在反差。
在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观众的评价同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影片在故事完整性上做得很好,能够清晰展现战争与守护的主题;但也有人指出,部分剧情设定显得生硬,人物塑造缺乏深度,未能达到第一部的水准。
未来展望:中国电影工业的新高度
《封神》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票房成绩和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电影工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通过国际化合作与技术创新,该系列展现了中国电影在特效制作和工业化流程方面的显著进步。正如导演乌尔善所说:“我希望可以和同行们一起,把创作目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创作、启迪智慧的养料,把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像《封神》这样的高质量作品将越来越多。它们不仅能够满足国内观众的观影需求,更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