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园教你:如何通过心理调适缓解高血压
李园园教你:如何通过心理调适缓解高血压
高血压已悄然年轻化,且发病率居高不下。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2.45亿,平均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已悄然年轻化,35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占比高达30%。这一数据背后,不仅反映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也凸显了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高血压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还会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进一步加剧病情。因此,心理调适已成为高血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血压与心理因素的关联机制
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是如何影响血压的呢?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当人处于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状态时,大脑皮层的功能会失调,导致皮层下血管舒张收缩中枢的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此外,高度焦虑或躁狂状态会促使血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这是一种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它的升高会进一步加剧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皮质醇增多的情况,而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中约90%的病人会出现高血压症状。这种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不仅会影响心血管系统,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李园园医生的心理调适方案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调适,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李园园医生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她强调,保持心态平和是高血压患者心理调节的核心,这不仅能减轻心理压力,还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从而有助于血压的稳定。
认知重构:改变消极思维模式
认知重构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技巧,它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以更积极、理性的方式看待问题。例如,当面对工作压力时,患者可以通过认知重构,将"我必须完成所有工作,否则就会失败"这样的绝对化思维,调整为"我会尽力完成工作,但也要学会适时放松"的理性思维。
情绪管理:学会放松和调节
学会有效管理情绪是保持心态平和的关键。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来缓解紧张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引起的血压升高。例如,当感到焦虑时,可以尝试进行深呼吸练习:深深地吸气,保持几秒钟,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直到感觉身体放松。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园艺等,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能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从而保持心态平和。例如,一位高血压患者通过学习园艺,不仅改善了心情,还通过户外活动促进了身体健康。
寻求社会支持:建立情感连接
与家人、朋友或病友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这种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例如,加入高血压患者互助小组,可以与他人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疾病。
其他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科学证实有效的心理调适手段值得推荐:
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是一种通过仪器监测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并反馈给患者,帮助其学会自我控制的技术。研究表明,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患者可以学会在压力状态下保持血压稳定,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
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当下、接纳情绪来缓解压力的心理训练方法。研究显示,定期进行正念冥想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仅依靠药物治疗的患者。
结语
高血压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的同时,重视心理调适的重要性。通过认知重构、情绪管理、培养兴趣爱好、寻求社会支持等方法,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挑战,从而助力血压的控制。记住,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