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鹏所城:深圳鹏城的历史记忆
探秘大鹏所城:深圳鹏城的历史记忆
深圳,这座被誉为“改革开放窗口”的现代化都市,其别称“鹏城”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记忆的源头,正是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大鹏所城”。
六百年的海防重镇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这座古城东西345米,南北285米,占地约10万平方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南沿海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
所城的建立源于明初的海防战略。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防御倭寇侵扰,广东都指挥使花茂上书请求在沿海增设卫所。大鹏所城便是其中之一,它扼守珠江口东岸,管辖范围涵盖整个香港地区,是粤东沿海的军事重镇。
在数百年间,大鹏所城见证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海战。其中最著名的是1839年9月,时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赖恩爵在此指挥九龙海战,成功击退英国侵略者,打响了鸦片战争的第一枪。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侵略的开端,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古城遗存诉说辉煌
漫步于大鹏所城,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的军事重镇。城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所城的建筑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古代城池规划的智慧。城池呈倒梯形,十字街贯穿全城,四座城门(北门已封塞)巍然屹立。街道规整,轴线分明,衙署居于城中偏北位置。这种布局既便于军事管理,又利于居民生活。
城内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这座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府邸,大门悬挂着道光皇帝御笔题写的牌匾,两侧楹联也是御赐之物。将军第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广东省内难得一见的大型古建筑。
除了将军第,城内还有多处清代府第式建筑,以及侯王庙、天后宫、赵公祠等古迹。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明清时期军事制度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鹏城”之源与城市记忆
大鹏所城不仅是深圳的地理坐标,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深圳别称“鹏城”,正是源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作为深圳首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承载着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历史记忆。
2001年,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所城所在的鹏城社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大鹏所城被评为“深圳八景”之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大鹏所城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重要地位的肯定。
如今的大鹏所城,不仅是游客探寻历史的胜地,更是深圳人追寻城市记忆的场所。每年都有众多学生和志愿者来到这里,参与文物保护和历史传承工作。他们通过讲解、调研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大鹏所城,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古城,如今正以新的姿态融入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它不仅是深圳的“文化之根”,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深圳人开拓进取,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