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高铁:一条穿越秦岭的生态之路
西成高铁:一条穿越秦岭的生态之路
2017年12月6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银色的高铁列车从西安北站缓缓驶出,穿越崇山峻岭,向着成都方向疾驰而去。这标志着中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这条全长658公里的钢铁巨龙,不仅将西安至成都的旅行时间从16小时缩短至3小时,更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施工理念,成为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谐共生的典范。
精心设计,避开生态敏感区
西成高铁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需求。线路设计团队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择了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全线以“桥隧代路”为主,桥隧比高达92.1%,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地面生态系统的干扰。
在秦岭核心保护区,西成高铁更是采取了“能隧不桥、能桥不路”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例如,在穿越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设计团队巧妙利用地形,通过设置长达16公里的天华山隧道,成功避开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创新技术,减少施工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秦岭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高海拔、高地应力、低气压、低温、软岩大变形等问题接踵而至。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铁隧道局二处西成铁路六标项目部创新采用了“三台阶工法”。
这种施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空间的错位和钻爆法施工特点,实现多工序、多工种、多作业面平行作业,减少开挖支护循环作业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同时,通过短台阶工艺法、水压爆破及导爆索减雷管技术工艺,有效控制了对围岩的扰动,确保了施工安全。
量身定制,打造生命通道
西成高铁穿越的秦岭地区,是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为了保护这些“国宝”,建设者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朱鹮国家级保护区,西成高铁采用了特大桥跨越方案,并在桥梁两侧安装了长达33公里的朱鹮保护网,有效防止了朱鹮误入铁路范围。在大熊猫栖息地,通过设置桥隧相连的通道,为大熊猫等动物提供了安全的迁徙路径。
和谐共生,助力绿色发展
西成高铁的开通,不仅没有对秦岭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中国熊猫第一县”佛坪为例,高铁的开通让这个曾经偏远的县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的游客乘坐西成高铁来到佛坪,欣赏茱萸花海,观赏大熊猫和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当地特产通过高铁销往全国各地,旅游业成为佛坪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西成高铁的成功实践,为全球高铁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人类完全可以在发展基础设施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