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指南引领,创新模式助力:社区高血压防控迎来新机遇
新版指南引领,创新模式助力:社区高血压防控迎来新机遇
2024年8月,我国发布了最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第五次更新。新版指南不仅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级分层、预防干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更首次将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水平均纳入高血压诊断依据,体现了我国高血压防控理念的与时俱进。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6.9%,治疗率为40.7%,控制率更是低至15.3%。这一严峻形势下,社区作为高血压管理的主要阵地,其防控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发展趋势。
社区高血压防控新策略
健康教育普及
新版指南强调,社区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例如,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社区微信群等方式,普及高血压的危害、症状、预防和治疗知识,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
高危人群筛查与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定期开展高血压筛查,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如年龄≥55岁、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等人群。通过血压监测、血脂血糖检测等手段,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
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对于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社区医生应根据其血压水平、心血管风险分层、合并症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CCB、利尿剂等,并定期监测血压和药物副作用。
- 非药物治疗: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定期随访监测
社区医生应建立高血压患者随访制度,定期监测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对于血压控制不佳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转诊至上级医院。
成功案例借鉴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的“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模式,为社区高血压防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该模式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疾病为核心,同时关注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病、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六病”并发症,通过医防融合、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等方式,实现了慢性病的全程管理。
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医防“五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医疗与预防融合、全科与专科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院内与院外融合、管理与服务融合,构建了全方位、全周期的高血压防控体系。
政策建议与展望
要提升社区高血压防控效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施策:
政策制定: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完善高血压防控相关政策,推动医防融合和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团队建设:加强社区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其高血压防控能力和诊疗水平。同时,建立由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高血压管理团队,提供综合服务。
药物配备: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充足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提高药物可及性。
医保支付:完善医保政策,提高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就医的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监测。
家庭参与与社会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同时,动员社区力量,营造良好的健康促进氛围。
社区高血压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落实新版指南的建议,借鉴成功经验,创新管理模式,我们有信心能够有效提升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