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哪吒2》特效:成都可可豆与宁波点云的幕后故事
揭秘《哪吒2》特效:成都可可豆与宁波点云的幕后故事
2025年2月6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以57.8亿元的累计票房超越《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新里程碑,更展现了国产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这部现象级作品的背后,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和宁波点云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等特效制作团队功不可没。
成都可可豆动画:从200人团队到国漫领军者
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是《哪吒2》的主要制作方,位于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公司创始人饺子(本名杨宇)并非科班出身,2008年,他从成都广告公司辞职,闭关三年半,独立完成了16分钟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该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为后来的《哪吒》系列奠定了基础。
目前,可可豆动画团队已扩充至200人,比《哪吒1》时期翻了一倍。在人才结构上,公司迎来了大量90后、00后年轻创作者,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技术,为动画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宁波点云文化:20人团队创造2分钟特效传奇
宁波点云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实力不容小觑。公司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竺凌帆是一位90后创业者,大学主修林学,第二专业是日语,看似与特效制作无关,但他凭借对游戏的热爱和对动画的执着,带领团队在短短几年内参与了多部知名作品的特效制作。
在《哪吒2》中,点云文化负责海底妖族攻打陈塘关的环境特效及渲染,包括岩浆、海水、烟雾等元素。公司团队约20人,平均年龄25岁,为影片贡献了约2分钟的特效画面,制作周期长达8个月。虽然只有短短2分钟,但这些画面的完成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技术创新:东方美学与现代动画的完美融合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特效团队的技术创新。全片包含2400多个镜头,其中特效镜头高达1900个,占比超过80%。在某些复杂场景中,单个画面中的角色数量甚至达到2亿个。
可可豆动画在制作中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算法,在流体动力学和粒子特效方面不断突破。特别是在“四海龙宫”场景中,技术团队创新性地将粒子系统与生物动力学结合,以青龙敖丙的鳞片为例,不仅让每片鳞甲成为独立的光线反射体,更通过粒子间相互作用算法,模拟出真实生物肌体的弹性形变。
更值得一提的是,制作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这项技术破解了传统水墨“气韵生动”的数字化表达难题,实现了毛笔在宣纸上晕染渗透的实时模拟。在角色设计上,该引擎使得角色的肌肤、服饰乃至毛发等细微之处,都流露出水墨画独有的雅致韵味。
138家动画公司:中国动画产业的集体崛起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影片片尾展现了138家中国动画公司名单。《哪吒2》的成功不是一家公司的成就,而是整个中国动画产业的集体发力。从北京到成都,从上海到宁波,全国各地的动画人才汇聚一堂,共同创造了这部国漫巨制。
《哪吒2》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更在于它对国产动画电影工业的推动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尽管与全球票房冠军《阿凡达》仍有差距,但该片在技术突破和叙事深度上的努力,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潜力。未来,随着更多优质作品的涌现,中国电影有望在全球市场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