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生肖:神秘与力量的化身
蛇年生肖:神秘与力量的化身
2025年,农历乙巳年,生肖为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年总是带着几分神秘色彩。蛇,作为冷血动物,既令人敬畏又让人心生好奇。它不仅代表着智慧和生命力,还寓意着敏锐与洞察。蛇能入选十二生肖,背后有着奇妙的故事和古人的智慧。
蛇年生肖的传统象征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象征意义。蛇,作为一种往来倏忽,长于爬行的动物,拥有吉祥、富贵、长寿、重生等寓意,无论是早期先民的创世神话、图腾崇拜、祭祀活动,还是后世社会中的殿堂壁画、小说戏曲、服饰纹样等,皆以绚丽多姿的蛇文化述说着中华民族的深层观念信仰和集体文化记忆。
在古代艺术中,蛇的形象被广泛运用。故宫博物院藏有多件与蛇相关的珍贵文物,如明代玉蛇形佩,玉佩镂雕作一小蛇盘曲状,口部琢出分叉的舌头,以阴刻线表现眼部及腹部的节纹,显得既概括简省,又准确传神。清代青玉十二辰-蛇,镂雕蛇身盘曲,除阴刻眼、鼻、口及体表花纹外,还琢出脊背棱线,颇为生动。
在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中,早期先民基于对宇宙的想象和日月星辰的认知,构建出了浓郁哲学色彩的创世史观。那时的宇宙广大无形,暗昧不彰,洪水浩瀚,一片混沌景象,等待着创世的历史人物们开天辟地,化育万物。而以伏羲、女娲、盘古为代表的创世人物,皆与“蛇”有着紧密的关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谓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楚辞章句》中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蛇与上古时期的创世人物融合为一,在人蛇、人神的文化合流中构建起始祖文化至高无上的精神内涵,开启了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回望中国早期“人蛇”主题器物造型、纹饰的风格特征,大致经历了从人蛇独立并存样式的逐渐式微,到“半人半蛇”形象逐渐流行的演化过程,体现了蛇在古代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的转变及其地位的上升。蛇作为华夏始祖形象的组构成分,在奇伟瑰丽的形象塑造中蕴藏着创世之神的崇高圣德,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并铭刻在华夏民族的记忆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蛇年生肖的现代演绎
进入现代社会,蛇的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新的诠释。2025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就是一个创新的典范。其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寓意万物生生不息。设计团队巧妙融合了唐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三星堆青铜蛇等国宝元素,表达“巳巳如意”的新年祝福。
在当代艺术领域,画家笑阳的蛇年画作系列令人瞩目。他突破传统对蛇的恐惧印象,通过卡通化、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蛇人性化与善良的特质。在笑阳的画作中,蛇不再是令人畏惧的生物,而是承载着精神向往的载体,触发观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
当前展览活动
为迎接蛇年的到来,上海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纷纷推出特色展览,展现蛇年文化的多样魅力。
上海博物馆的蛇年迎春展,通过精选文物展示了灵蛇传说在中华文明中的绵延与变迁。上海自然博物馆则推出80件蛇类标本展,让观众直观认识蛇类的生物多样性。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270多件蛇年艺术作品,展现了不同艺术家的独特视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格丽蛇年特展,展览汇集了宝格丽Serpenti系列多个经典作品,同时展示了19位中外艺术家的28件精彩作品。从传统艺术到人工智能技术,这些作品生动地诠释了“灵蛇”形象在艺术、历史以及当代创意表达中的多元魅力。展览期间,雷菲克·安纳多尔的全新力作《灵蛇幻境》也将在展览中亮相,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蛇年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当代的艺术创新,蛇的形象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个乙巳蛇年,让我们走进这些精彩的展览,感受蛇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