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变成“教育集团”?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变成“教育集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挂上了“某某教育集团附属学校”的牌子。这种现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本文将为您揭示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来龙去脉。
从保师附校到全国教育集团化浪潮
河北保定市与北京直线距离约140公里,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直隶省第一所新式小学堂——保定蒙养学堂。100多年后,这所学校更名为“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简称“保师附校”)。
2017年4月,保师附校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将阜平县的龙泉关学校、白河学校、阜东小学纳入集团化管理,并正式成立保师附校教育集团,旗下涵盖市区内三所分校以及地市内多所分校。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北京朝阳区,已组建21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实现公办中小学资源全覆盖。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区,已形成42个教育集团,覆盖近150所中小学,全区中小学生全部在集团校或优质学校就读。2023年,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首批70个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其中深圳就有18个。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1.6万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和1.5万个城乡学校共同体。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强教育”
1999年,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引发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这部电影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政府财力有限,只能优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2001年,中国宣布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然而,随着国家整体实力和社会富裕程度的提升,新的教育目标转变为“大国办强教育”。此时,教育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差异巨大的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
集团化办学:破解教育不均衡难题
公立教育的集团化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集团化办学主要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将一所名校与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模式类似于日本的“老师轮岗制度”,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均衡。
以北京为例,2024年9月,河北省已引入246所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该省370所学校开展跨省办学合作,5所部属院校对口帮扶该省10所县域高中。此外,河北还组织250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到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学习。
高中阶段的特殊性
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高中阶段的集团化办学更多体现了对高考绩效的追求和产业化的驱动。2021年修订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各类民办教育加强了严格的分类管理,使得高中学校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
以衡水中学为例,作为“衡水模式”的主要缔造者,其影响力已扩展至全国各地。另一典型案例是天立国际控股公司,这家起源于四川泸州的民办教育公司,2023财年实现收入23.03亿元,归母净利润3.34亿元。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调研发现,教育集团化办学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发展目标单一、教育理念同质化等问题。有些地区存在形式上的集团化,管理缺失,未能真正将先进理念带到弱势地区。此外,过度追求绩效可能导致教育内卷加剧。
在世界范围内,私立学校提供高质量服务同时获取营收回报,本质上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事前规则的确定和严密的监管体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差异巨大的国家来说,实现“人人上好学”的目标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基础教育各阶段适龄人口数量(万人)
教育公司估值表 东吴证券,2024年2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