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历史原型
揭秘《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历史原型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故事充满神话色彩,但你是否知道其中的师徒四人其实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唐僧的原型是唐朝高僧玄奘,他历经艰辛取回佛经;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是唐朝名僧车奉朝,他曾远赴西域求法;而猪八戒则可能源于三国时期的高僧朱士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这些历史人物如何被融入到《西游记》的故事中,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玄奘法师: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变
玄奘法师,俗姓陈,单名一个袆字,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氏。他是汉朝太丘长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省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奘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奘师自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不一样,他特别喜欢看书。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但是他常常会缠着父亲问个不停。陈惠没有想到这个小儿子这么聪明,自然也乐于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到了七、八岁时,奘师已经跟着父亲读了不少书。八岁那年,父亲开始教他读《孝经》。有一天,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奘师忽然整衣而起,父亲问他为何起立时,他说:“曾子闻师命而避席,我做儿子的今奉慈训,又怎么可以坐着不动呢?”父亲听了很高兴,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认真地教导他,除了《孝经》,还仔细教他其它的经典。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熏习教导下,崇尚古圣先贤,不是雅正的典籍他不看,不是圣哲的风度他不学。同时,他不喜欢结交爱嬉戏的童友,更不喜欢逛游街市,即使门外锣鼓喧天、百戏杂陈、士女云集、热闹非常,他也能毫不动心、一心只用功在书本上埋首攻读。除此以外,奘师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平常总是温和待人,做事淳厚朴实而谨慎。
奘师的二哥陈素先出家,法号长捷,住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奘师十三岁时,正值隋炀帝下诏,要在洛阳招考,剃度一十四人出家为僧。奘师因年幼不能应试,被摒于公门之外。这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徘徊不去,便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奘师自报家门后,郑善果又好奇地问道:“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吗?” 奘师立即回答说:“是的,可是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功力还很浅,所以没有资格去考试。”“那你为什么想要出家?”大理寺卿追问。“为了继承如来的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奘师昂然答道。大理寺卿听后大为惊叹,加之见他相貌不凡,为了嘉奖奘师的大志,大理寺卿破格录取了他。过后,大理寺卿对属下解释说:“文字记诵的工夫容易练成,但是先天的风骨难得,如果剃度这个孩子,将来他必定会成为佛门中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玄奘法师以探险家般的胆魄,勇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只身一人,进入了方圆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莫贺延碛大沙漠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今称“哈顺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迹罕绝;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晒湿蒸;时而见枯骨遍野,战场遗迹;时而见凶恶野兽,鬼魅影像……”白天,太阳无情的暴晒使地表温度极高,根本无法落脚,法师只能把自己埋在沙间,待到夜间出来赶路。大沙漠广阔无垠,玄奘法师一时迷失了方向。不仅如此,在迷途中,他不小心打翻了水袋,茫茫沙海中,失去了饮水意味着丧失了一切生存下去的希望。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法师几乎要放弃西行的计划,但最初的志愿一直鼓舞着他。法师以“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忍饥挨渴,怀揣一腔追求真理的热情和为众生求福祉的悲愿,以坚强的意志,九死一生,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
孙悟空:历史原型的争议
关于孙悟空的历史原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山海经》中的淮涡水神巫支祁,而胡适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的哈奴曼神猴。
巫支祁的形象与孙悟空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天生神猴,力大无穷,能言善辩,且都曾与神灵对抗。巫支祁被大禹镇压的故事,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情节也有相似之处。然而,巫支祁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中逐渐演变为一个正面角色,这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并不完全吻合。
胡适的观点则得到了更多学者的支持。他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哈奴曼同样具有神通广大、忠诚勇敢的特点,与孙悟空的形象高度相似。而且,《西游记》中的许多情节和印度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进一步支持了胡适的观点。
猪八戒:从高僧到喜剧角色的转变
猪八戒的原型是三国时期的高僧朱士行。朱士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他于嘉平二年(250年)在洛阳白马寺受戒,随后前往西域求法,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一位虔诚的求法僧人变成了一个贪吃懒惰、好色怕死的喜剧角色。这种转变体现了吴承恩对历史原型的艺术加工,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
沙僧:神秘的流沙河神
沙僧的历史原型相对模糊,但有一种说法认为,沙僧的形象可能源于玄奘在流沙河畔遇到的一位神灵。据记载,玄奘在穿越流沙河时,曾因打翻水袋而陷入绝境。在昏迷中,他梦见一位数丈高的大神,手持兵刃,对他怒喝。醒来后,玄奘连夜赶路,最终找到了水源。
在《西游记》中,沙僧被塑造成了一个沉默寡言、任劳任怨的角色。他原是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在流沙河畔成为妖怪。后来被唐僧收服,负责挑担,成为取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吴承恩的艺术加工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对这些历史原型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他将玄奘的求经历程神话化,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这三个性格鲜明的角色,通过他们的冒险故事,展现了战胜困难、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种文学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通过神话和现实的结合,吴承恩成功地将一部宗教求法的故事转化为一部充满想象力和趣味的文学作品,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