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助力智慧农业,精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遥感技术助力智慧农业,精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2024年7月,首届精准农业与科技合作论坛发布了“2024海峡两岸十大最具发展前景精准农业技术”,其中“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的农业风险精准分析技术”赫然在列。这项技术由航天信德智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送,通过遥感数据的应用,旨在提升农业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这标志着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遥感技术,这项曾经主要用于军事和地质勘探的高科技,如今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作物长势监测:让农民足不出户掌控田间地头
遥感技术通过分析电磁波反射数据,可以实时记录作物生长状况,帮助农民及时了解作物发育阶段及健康状态。这种监测方式覆盖范围广,监测周期短,成本较低,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田间管理依据。
在内蒙古的一个大型农场,技术人员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监测玉米的生长情况。当影像显示某区域的玉米长势异常时,农场主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发现是灌溉系统出现了故障。及时的维修避免了大面积减产,保障了农场的经济效益。
病虫害监测预警:为农作物撑起“保护伞”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发现并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在小麦赤霉病和棉铃虫监测中,遥感技术显著提升了防控效率。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农业专家能够识别出作物的异常变化,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病虫害的早期预警。
河南云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害虫诱集、病害孢子捕捉等作业,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病虫害图片的自动识别和计数。这种智能化监测系统不仅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经济损失。
农作物估产:为粮食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影像结合数据分析模型,能够准确估算作物产量。这种无损检测方式精度高,适应大规模应用,为粮食政策制定和市场调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多家科研院所,经过10多年的研究,创新发展了新一代的空天地农作物面积统计遥感调查技术体系。这项技术突破了多源数据农作物遥感精细识别等关键技术难点,实现了我国农作物面积统计从“对人”调查到“对地”调查的技术更新换代。
农田资源管理: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遥感技术在农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遥感影像,可以监测土壤墒情、水分含量等信息,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遥感技术还能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未来展望:AI赋能,智慧农业迎来新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更加智能化。专家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值将达到683亿美元。AI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将实现对农田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贺冬仙表示,2020年到2040年是AI周期,需要用生产效率、能源效率、劳动效率的定量翻倍增长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建议,要加强AI在农业上的应用,按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集成应用、引领农业、培育产业的路径去发展。
广东在智慧农业方面先行先试,建设了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该农场突破了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此外,广东还推出了多个AI产业化应用,如四会兰花“兰先生”、高州荔枝“高智荔”等,通过AI科技与具体产业结合,全力服务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将为智慧农业带来更多可能,推动农业向更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