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加盟《射雕》票房5.9亿垫底春节档,流量明星效应遭遇瓶颈
肖战加盟《射雕》票房5.9亿垫底春节档,流量明星效应遭遇瓶颈
2025年春节档,由徐克执导、肖战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5.9亿票房收官,位列档期第四。这部改编自金庸经典武侠小说的电影,虽然登顶内地影史武侠票房榜,但在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却未能实现预期的票房突破。影片的票房表现和口碑评价,引发了对流量明星在春节档效应的深入思考。
预售领跑到第四:票房走势的反转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预售阶段表现抢眼,以3亿预售成绩领跑春节档,一度跻身中国影史预售票房前五名。然而,正式上映后,影片的票房走势却出现反转。首日排片仅17%,却获得了40%的预售票房,这一反差引发了业内对流量明星主演影片预售与实际需求之间关系的讨论。
粉丝经济的双刃剑
据院线人士透露,肖战的粉丝为影片贡献了约2亿元票房,部分粉丝甚至贡献了四位数的票房。然而,这种依赖粉丝经济的模式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影片在预售阶段虽然表现亮眼,但上映后却后劲不足,最终票房未能突破6亿大关,与投资方预期的15亿保底相差甚远。
口碑两极分化:创新与传统的碰撞
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5.4分,超过34万用户参与打分。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正面评价集中在视听效果和场景设计,负面评价则集中在剧情处理和演员表现上。有观众指出,影片未能很好地展现“侠之大者”的内涵,感情戏处理带有“古偶风”,与传统武侠片的风格有所偏离。
流量明星在春节档的局限性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票房表现,凸显了流量明星在春节档等超大档期中的局限性。虽然肖战的加盟为影片带来了大量预售票房和初期热度,但影片的长线发力仍需依靠普通观众的持续支持。在春节档“三天定生死”的激烈竞争中,仅靠粉丝力量显然难以支撑起预期的票房成绩。
武侠电影的未来之路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票房表现,也折射出武侠电影在当代市场的困境。尽管影片在视觉效果和场景设计上做出了创新尝试,但未能在内容和叙事上有效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这或许意味着,武侠电影需要在保留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结语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票房表现,既展现了流量明星对电影市场的推动作用,也揭示了过度依赖粉丝经济的局限性。对于武侠电影而言,如何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吸引年轻观众的同时保持艺术品质,将是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