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公厕能开就开,让“方便”更方便
24小时公厕能开就开,让“方便”更方便
城市里的公共厕所,应不应该24小时开放?最近,这一话题引发热议。夏天市民夜间活动活跃,不少人认为现在已开放的24小时公厕不能满足需求,呼吁增加开放数量。
小公厕,大民生。开放更多24小时公厕,让加班晚归、聚会聚餐、深夜营业、夜跑者等各个群体如厕更方便,事关人们的生活便利度和获得感。前几周,笔者夜跑后去往一座熟悉的公园如厕,发现公厕已经关门,确实深感不便。按理说,人人都希望24小时公厕越多越好,即便使用不到,心理上也会更安心。
但也有人对24小时公厕存疑。原因在于,公厕作为城市基础民生设施之一,满足民众需求是一方面,但也要考虑运维成本,比如水电供应、卫生维护、保洁人员配备等。如果人流量不大,似乎就没必要建设和开放。
对照来看,上海开放24小时公厕的进程,最大限度实现了满足群众需求与公共管理规范化的平衡,既坚持“能开则开”,尽力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也做到了开放决策的科学化和日常管理的精细化。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厕所实行24小时开放。《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公共厕所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五类公厕应优先实行24小时开放:大型商圈、商业街、夜班通宵车始末站周边公厕、在居民社区中发挥居家厕所功能的公厕、市民使用需求特别强烈的公厕。这为上海24小时开放公厕的建设奠定了“能开则开”总基调,也明确了建设过程的“抓重点”原则。
据报道,截至去年11月,上海全市2900多座环卫公厕中,已有1003座24小时开放,占比达到三成。截至目前,静安区全域118座环卫公厕、徐汇区全域87座环卫公厕已实现24小时开放。总数不少、建设迅速的背后,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座24小时公厕的产生,都经过了科学严谨的评估考察,且在开放之前就制订了完善具体的管理细则。
比如,在建设的必要性上,去年3月,普陀区将85座环卫公厕分两批,先后开展为期两周的24小时开放压力测试,包括记录每天22时至次日5时的如厕人数,每个如厕者在这一时段如厕的理由和公厕24小时开放的必要性。此后,压力测试模式被其他区复制推广。这种来自一线的调研,为24小时公厕开放提供了扎实可靠的依据。
比如,管理上的精细度,达到“一厕一方案”程度。静安区对于夜间保洁人员配备,人流量大的公厕派专人值守,人流量少的公厕采取管理员巡回保洁管理。在开放模式上,同样按照人流量调整夜间厕位的开放数量,需求少的公厕只开第三卫生间;需求多的公厕男、女厕间夜间全部开放;大型公厕男、女厕间采取夜间部分厕位开放。这些措施,确保了兼顾如厕群体需求和管理成本的合理可控,也实现了“加量不减质”,保障了公厕的卫生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最受关注的安全问题上,除了增加适老适幼和适残化改造,很多公厕还运用上了科技手段。静安区对无专人值守的公厕进行智慧公厕平台优化改造,远程系统与现场设备智能联动,实现自动控制。比如,在每间厕位内装有智能紧急呼叫装置,使用者可发起语音请求;当如厕时间超过正常用时上限时,系统将发起提示,周边公厕保洁员或后台管理人员可即时发起通话,快速了解现场状况,或进行应急处置或救助。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保障如厕者的安全,也确保了夜间值守人员的安全。
公厕虽小,却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一头事关城市文明和公共管理水平。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24小时公厕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比如今年5月,山东临沂城区新增了317座24小时开放公厕。期待更多城市出现更多24小时公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本文原文来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