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滥用含阿片粉止咳药成瘾,危害有多大?
青少年滥用含阿片粉止咳药成瘾,危害有多大?
“第一次o多少合适”“每次od,小妹就30t起步。”“咋办,突然好想od”……这些看似隐秘的“黑话”,在某些社交平台上并不鲜见。其中,“o”即“od”译为超正常剂量(overdose),“t”指片/粒,“右美”则是镇咳药右美沙芬的简称。这些对话,揭示了青少年群体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止咳药滥用。
从止咳药到“软性毒品”
右美沙芬,全称氢溴酸右美沙芬,是一种中枢性镇咳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然而,这种常见的止咳药却在青少年群体中被滥用,甚至被称为“软性毒品”。
据北青网2023年报道,成都发生了4名未成年人滥用止咳药的事件。其中一名未成年人出现神志不清、丧失认知的状况,被送医急救。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张丹指出:“如果大剂量使用,它就有可能有成瘾性,有的时候甚至是出现一些精神的异常,甚至出现幻觉。”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滥用现象并非个例。早在2016年下半年,北京高新医院等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就开始陆续接收因大量服用右美沙芬而染上“毒瘾”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起初并不是因为治病服用该药,基本都是听他人介绍或从网上了解到这款药物后,在体验刺激和快感的猎奇心理下染上“毒瘾”。
成瘾机制与危害
右美沙芬作为一种中枢作用镇咳药,正常医疗目的、常规剂量下使用,其致瘾性和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如果是非医疗目的滥用,极易引发成瘾、中毒甚至过量死亡。
除了右美沙芬,有些咳嗽药也会含有其他致瘾性成分,如罂粟壳、阿片粉、阿片酊、盐酸麻黄碱、可待因等。这些成分通过抑制咳嗽中枢而起镇咳作用,长期过量服用,极易成瘾。
滥用止咳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最常见的害处是口腔卫生恶劣,由于止咳水含有大量糖浆兼会减少口水分泌,容易造成严重蛀牙和口臭,影响仪容和社交。大量服用止咳水,会令人焦虑不安,心律失常,并在部分人身上产生类似思觉失调的精神失常,如幻觉、妄想、胡言乱语、行为怪异等。部分精神失常个案会演变成精神病,并不会因停止滥药而消除。
产生成瘾现象后,滥药者将失去身心自由,必须不断饮用止咳水才能压制令人十分痛苦的脱瘾现象,否则便要忍受长达数星期的失眠、焦躁、身体不适。
从监管到预防
面对日益严重的止咳药滥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将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由非处方药转换为处方药,按处方药管理。2022年12月1日,《药品网络销售禁止清单(第一版)》正式施行,其中明确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被禁止通过网络零售。
2024年5月7日,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精神药品目录的公告:将右美沙芬、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纳呋拉啡、氯卡色林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将咪达唑仑原料药和注射剂由第二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其他咪达唑仑单方制剂仍为第二类精神药品。公告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企业应当凭执业医师出具的处方,按规定剂量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并将处方保存2年备查;禁止超剂量或者无处方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第二类精神药品。
家长和学校的预防责任
家长和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药物滥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密切关注子女的药物使用情况,了解其社交圈和日常行为,及时发现异常。学校则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药物滥用危害的认识,培养其正确的用药观念。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安全的用药环境。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处方药管理制度,避免药物滥用。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以第二类精神药品为原料生产普通药品的,应当将年度需求计划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向定点批发企业或者定点生产企业购买。第二类精神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在药品库房中设立独立的专库或者专柜储存第二类精神药品,并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人管理。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药物滥用的危害认识不足,容易受到同伴影响和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因此,加强青少年药物滥用预防工作刻不容缓。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止咳药滥用现象,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